幼時即嗜書。從認得字起,書、紙張,哪怕是一張小小的文字碎片,都會鼓動起我莫大的好奇,每欲求之并閱之。想不到,發端于幼年之初的熱愛讀書的種子,就這樣在我心之深處的永恒角落里,安營扎寨了下來。更喜的是,它還隨著歲月的流轉、閱歷的浮沉,而不斷地發展壯大,竟至于葉繁枝茂,巨可柱天了!
小學時,資源很有限。慶幸的是,我的堂哥堂姐們,都比我大個幾歲,早早地升入了初中。于是乎,我便時不時地過去伯父家。一發現好的有意思的書,我總是略帶央求地向我的堂哥借取。這些書里,除開正兒八經的初中語文教科書(初中階段的教科書,也就語文可以看懂消化之),其他的就是一些課外閱讀書物。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一次我向二堂哥借閱到的一本叫《時文選粹》的書本。
這本書,真的是給我開了神思的天窗。不曾想,十二三歲的幼稚的孩童般的心靈,就這樣被這書如雨露般地滋養著。這滋養,給我帶來了一種文字的蓬勃和生命的有趣,遂自發地形成了我早期的對生命和文字的一種純粹的信仰!
至于初中的語文教科書,就更精彩紛呈了。堂哥們用的是舊版的語文書,書很厚,很寬大。里面好多經典篇章是我在新版初中語文教材里找尋不到的: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作為戰地記者的他,再現了我軍在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中的革命英雄主義;再比如《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甘蔗林青紗帳》等等,都是一等一的好的文字,好的作品。文學是有意識形態指向性的,這些篇章的被刪減,令人深思!
及至初中,我的對文學的熱愛遽然地增長了起來。這和影響了我一整個初中語文學習之旅的林金煉老師是息息相關的。“書非借不能讀也”,這是他在初一下的某次語文課堂上說的一句話。當時,這句話對我的觸動和沖擊,有如在我的頭腦里爆炸了一顆原子彈。的確,借閱書籍,你有了緊迫感,你會一點點掙脫開拖延。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少時家貧,家長是沒辦法為我備足課外書,滿足我的閱讀興趣和需要的。而這,又進一步正向地加深了我對林老師這句話的感同身受的理解和體會。
“同學們,我們初中語文的學習,有著一套教育部指定的初中語文閱讀書單,總共有二三十本左右的古今中外的名家著作,有條件的同學,可以買來自讀。”在一次上課的間隙,語文老師向大家推薦起了這一套書。
記得很清楚,那時候這套書定價是78元左右。有點生活常識的人都可以推出來,那時候的78元還是有點大的,至少與現在的150或者200元相當的,這可能還是保守估計。聽到這個價格后,我內心囁嚅著,畏縮了。我到底是沒有勇氣向父親開口,問他買書的。家中的境況,對其的熟悉,深入骨髓。
那就再借吧!幸好,同村的一個叫白永沛的同學買到了這本書。我至今對他保有著一份厚重的感激。初中畢業后,我們走向不同地方,也沒有多少聯系了,還是希望他看到這段文字,接受我的遲來的一聲“謝謝”!小時的我,是沒有禮貌意識的,直來直往,始終欠他一聲禮貌的感謝。
借到書后,我如饑似渴地閱讀了起來。很神奇的是,也很讓我自己吃驚的是,我竟然用一個春季學期和一個暑假,斷斷續續地閱讀完了一整套名著的三分之二,有一些實在沒興趣就跳過。二十來本的書,就這樣下肚了。我的精神世界,好像開始起了一點點變化,這變化進行得很隱秘,很幽微,但卻是實實在在地存在著的。
這些書中,《愛的教育》,《繁星·春水》,《巨人三傳》,《魯濱遜漂流記》還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我的永遠的心頭愛。如若時間允許,我真想再次溫讀。關于愛,關于童真、自然,關于命運下的不屈,關于冒險的野趣,更有關于意志力的不朽神話,就這樣非常深刻、非常活潑潑地對我15歲的心靈產生了一份先入為主的,也將持續我的一整個生命的永恒影響。
其中,特別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書,簡直就是意志的神話了。直到現在,我依然被書中的這樣一段話所影響,所鞭策,所警醒: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于今思來,我是多么感激我有這樣的一段段閱讀的經歷;我又是多么地慶幸和感恩我遇到的每一位對我的成長產生巨大推動作用的良師益友。書,非借不能讀也。從這看,有時候,我也感謝我的出身,我的家境了。這是從另外一種角度的感謝和對待,絕然地是不能被理解為“謳歌苦難”的。因為,本質上,苦難,一點都不值得謳歌。但是,我始終相信,一個人的最頑強的,最“千磨萬擊還堅勁”的核心品質,一定是要有這么一個“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過程,和一份“求而不得更再求”的堅韌的!
書非借不能讀也?書非借不能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