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系。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并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的確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閡、敵視。
非暴力生活的一個關鍵就是: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1、觀察;2、感受;3、需要;4、請求。
道德評判是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它就被看作是不得道德或邪惡的。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
分類和評判提倡的是暴力。比較也是評判的一種形式。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
我們可以用負責任的語言代替回避責任的語言。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聽到不中聽的話的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
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盡管有種種相似之處,生活的每時每刻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一張新的面孔,我們從未見過,也不可能再次見到。我們無法停留在過去,也無法預見我們的反應。我們需要不帶成見地感受變化。我們需要用全身心去傾聽?!?/p>
為了幸福,必須把“別人最么看我”這個問題放在一邊。
你越是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夠聽到別人的聲音。
我們最不愿意示弱的時候往往是因為擔心失去控制想顯得強硬的時候。
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可是”“但是”之類的詞語。
在我們的語言中,有一個詞極易引起羞愧和內疚。我們經常是用它來打擊自己。它在我們的意識中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致許多人無法想象,沒有他生活將如何繼續。這個詞就是“應該”,也就是“我應該早點知道”或“我不應該做那件事情”中的“應該”。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應該”怎么樣,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也就封閉了自我。因為“應該”意味著我們別無選擇。這使我們感到無奈和沮喪。同時,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