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雅/文
“身死因才故,非關欲退兵。”翻閱很多書評,皆認為楊修之死確因恃才放曠而致,我曾經也從語言的角度解讀過楊修之死,也曾懷疑過曹操這般愛才、惜才之人又怎會因為他太有才而草率殺之?再次翻閱文本,查閱資料,才發現,楊修的死沒有那么簡單。
楊修,字德祖,東漢末期文學家,太尉楊彪之子,以學識淵博而著稱。
《楊修之死》,節選自羅貫中長篇章回小說《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課文節選以“雞肋事件”為背景,為高潮,為全篇貫穿情節。在核心事件的展開中,通過插敘日常小事和參與宮爭兩個層面的六件小事,記敘了曹操殺害楊修的經過和緣由,表現了楊修的聰明才智和“恃才放曠”性格,也揭示了曹操十分奸詐,又有深謀遠慮的復雜性格。
《三國志》記載:
“操嘗造花園一所;造成,操往觀之,不置褒貶,只取筆于門上書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曉其意。修曰:‘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于是再筑墻圍,改造停當,又請操觀之。操大喜,問曰:誰知吾意?’左右曰:“楊修也。”操雖稱美,心甚忌之。”
? “操自寫‘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頭。修入見之,竟取匙與眾分食訖。操問其故,修答曰:‘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操雖喜笑,而心惡之。”
? ? “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喝刀斧手推出斬之。”
? ? 從這些文字里,不難看出,楊修就是他知道了曹操想玩文字游戲“闊”“一盒酥”“雞肋”的真正意思,也應該含而不露,甚至還應該以某種意義上的“愚蠢”來襯托上司的“才智”,而楊修卻鋒芒畢露,毫不隱晦地屢屢點破曹操的迷局,賠上自己的性命也就難免了。
? ? 其實按照正常邏輯,曹操在歷史上是一個非常愛才、惜才之人,應該不會因為楊修的言論而殺他,大量翻閱資料發現:讓曹操起殺心的還是因為其父楊彪的立場。
楊修有著雄厚的家庭背景,出身于名門貴族,而且楊家又歷代為太尉,職位遠在曹操之上,因此楊修是名門望族之后,三國時期是世族政治,能得到大族們的支持很重要。
? ? 然而楊彪雖然跟隨曹操,但卻不同意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曹操自立為王的時候,楊彪更是跟著荀彧一起反對,可以說在楊彪的眼里曹操是存在忤逆行為的。曹操也深知,楊彪跟他不是一路人,而作為楊家最有前途的楊修,也就成了曹操的眼中釘。如此一來,曹操斷然是想殺楊修以除后患的,這是其一。
其二,楊修曾經對司馬懿說過這樣一段話,他說:“大王若千秋萬歲之后,你我二人若皆活著,魏國會大亂。你我之爭乃是魏國世子之爭,二者去一,方可預防內亂。那現在就不要拖延,全力以赴,一決生死,如何?”如此看來,他是在威逼司馬懿,司馬懿淡淡說了聲:“在下言已至此,主薄保重。”
? ? 歷史上,雖然曹操特別看重子建(曹植),子建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曹操一心想立他為世子,這也是當初曹操把楊修安排給子建的真正緣由。然而,在后來的觀察、測試中發現,曹植雖有才,但卻太單純、不穩重,少了帝王之風范與霸氣,而曹丕卻很有心機,表面沉穩仁義,很是得群臣之心,具備作為君主的特質。而且,曹丕已經將人心大量收攏,如果曹丕贏了,那么楊修必將與曹丕對立,曹操為了避免將來楊修與自己接班人曹丕的斗爭,故而,他決定先殺了楊修。
由此看來,楊修之死,“恃才放曠”并非真正的死因,而他的出身,他對曹植的忠心“扶植”,才是他必死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