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感悟】希陽
《霍亂時期的愛情》
在我出生這年,1985年出版的《霍亂時期的愛情》,比馬爾克斯那句“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的《百年孤獨》,結構簡潔一些。
主線的愛情,是我們曾經都幻想過的對于年輕時沒有結果的愛情的補償。
加勒比地區,是我長久以來想都沒有想過要去了解和深入的文化區域,致敬馬爾克斯和它不朽的文字。
以此拍攝的電影,結構、情節照搬原著,對于南美地區風土人情視覺沖擊更直接,一場持續的霍亂和戰爭,一段永恒的關于愛和生命的話題。
是的,最后我們會發現,真正寬廣無垠的,是生命,而不是死亡。
【讀書筆記】
《霍亂時期的愛情》
其他房間都不得不忍受著港口的嘈雜和各種難聞的氣味,書房卻截然相反,永遠彌漫著修道院的幽靜氣息。加勒比地區的人有一種迷信,以為打開門窗可以將實際上并不存在的涼爽引至屋內。
每年的十二月到次年三月,北方的信風會肆意地掀開屋頂,夜里像饑餓的狼群一樣在房子周圍呼嘯盤旋,尋找可以鉆進來的縫隙。
如果兩人能及時明白,比起婚姻中的巨大災難,日常的瑣碎煩惱更加難以躲避,或許他們的生活完全會是另一副樣子。
若有人打擾了她將醒未醒時淺淺的睡意,她又會比任何人都兇悍。
她已經習慣了丈夫那深不可測的大驚小怪的能力,習慣了他那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錯綜復雜的小題大做,以及他那種與他的公眾形象大相徑庭的狹隘見解。
盡管頭發被淋得透濕,華美的衣服上也濺滿了泥點,但她從容地承受著這場不幸,臉上始終掛著從丈夫那里學來的不可戰勝的微笑,不讓厄運有片刻得意的機會。
但他不想反駁大主教,盡管他本想向他指出,午宴中的所有人之所以來到這里,并非由于他們的思想,而是因為他們的家世,而后者向來都是凌駕于政治的動蕩和戰爭的恐怖之上的。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如此,這里才會座無虛席。
烏爾比諾醫生的舌頭被秘密之火燃燒著,但他咬緊牙關,沒有把底片的秘密繼承人說出來。
她感到一種無法抗拒的強烈愿望,希望能與他從頭再來,重新開始生活,好讓兩人把所有沒說出口的話都告訴對方,把所有過去做錯了的事重新做好。但面對毫不讓步的死神,她只得投降。她的痛苦化作一股對世界、甚至對自己的盲目怒火,而這反而給她注入了自控的力量和獨自面對孤獨的勇氣。
在這一刻之前,她從未充分認識到自己年僅十八歲時造成的那個悲劇的分量和后果,從未意識到它竟會一路跟隨自己直至死亡。
多年以后,當他試圖回憶那個被詩歌的魔力理想化了的姑娘原本的模樣時,卻發現自己無法將她從昔日那些支離破碎的黃昏中分離出來。即便是在急切等待著她的第一封回信的那些日子里,在他悄悄地望著她卻不讓她發現的那些日子里,他看到的也只是午后兩點的陽光下和紛紛揚揚的杏花中她隱約的輪廓,無論季節如何變化,那情景始終都停留在四月。
她卻從來沒有想過,好奇心也是愛情的種種偽裝之一。
事實上,這些信對她而言只是一種消遣,用來維持炭火不滅,但不必把手伸到火中,而弗洛倫蒂諾 阿里薩卻在信中的每一行里把自己燃燒殆盡。
他緊跟著她,卻不讓她發現,一路觀察著世界上他最愛的這個人的舉手投足,她的優雅,她的早熟。這是他第一次看到她無拘無束的樣子。
他還太年輕,尚不知道回憶總是會抹去壞的,夸大好的,而也正是由于這種玄妙,我們才得以承擔過去的重負。
當他回到故土,從海上聞到市場的惡臭,看見污水溝中的老鼠和在街上的水坑里光著身子打滾的孩子們時,不但明白了這場不幸因何而起,而且確信它隨時都會重演。
然而,此時的胡維爾烏爾比諾醫生并沒有熱衷于宣告他的勝利,也沒有精神百倍地去堅持他的社會使命——如今的他成了折翼的天使,不知所措,心神不寧,決意要忘掉生活中其余的一切,只因為他被自己對費爾明娜達薩的愛火閃電般擊中了。
表姐妹倆立即開始享受共度的時光。她們從第一個下午起便一同沐浴,赤身裸體,用浴池里的水互施洗禮。她們互相擦肥皂,捉虱卵,比臀部,比結實的乳房,把對方當作鏡子,細細比較自上次兩人赤身相見以來,無情的時光如何改變了各自的身體。
弗洛倫蒂諾阿里薩以他那種令母親憂傷不已、令朋友痛心疾首的礦石般的耐心忍受著旅途的艱辛。他沒有跟任何人打交道。日子在他身上輕而易舉地流逝。
他讓她明白,只要是為了讓愛情長久,床上所做的任何事都算不上道德。另外,還有些東西自此成為她生活的信條:他說服她,一個人在這世上能交歡的次數是有限的,如果不充分利用,那不論是自己還是他人的原因,也不論是自愿還是被迫都永遠失去了這些機會。
他變成了另外一個人:雖然他抱著堅定的決心,也付出了熱切的努力,想回到遭受愛情致命打擊前的那個他,但事與愿違。
她封閉在自我的世界里,閉著眼在身體內部的絕對黑暗中探尋,一會兒往這邊進,一會兒往那邊退,不斷糾正那看不見的方向,嘗試開辟一條更為強烈的途徑,尋找另一種方式,以免迷失在腹內流出的黏稠泥沼之中。
最終,她獨自一人先迫不及待地屈服了,墜入自己的深淵,伴隨著一聲大獲全勝的喜悅的爆炸,震動了整個世界。
隨即,他便從記憶中將其他同事一起抹掉了,因為他的職業早已讓他形成了某種道德準則,那就是適時地選擇忘記。
她辯解說,愛情,首先是一種本能,“要么生下來就會,要么永遠都不會”。
在兩人感情最好的時期,弗洛倫蒂諾 阿里薩曾問自己,究竟哪一種狀態是愛情,是床上的顛鸞倒鳳,還是星期日下午的平靜。
就在她抵制胡維納爾 烏爾比諾醫生,一個恰恰相反的男人的糾纏時,她卻感到自己被負罪感的幽靈所折磨:這是她唯一無法承受的感覺。當它來襲時,她整個人都被驚恐籠罩著,只有找到某個能幫她減輕良心譴責的人,才能控制住這種情緒。
社交生活的關鍵在于學會控制恐懼,夫妻生活的關鍵在于學會控制厭惡。
生活規律得仿佛生了繡一般,既讓人輕蔑,又讓人害怕,但同時也是一種保護,讓他意識不到時間的流逝。
在狂熱的胡言亂語中,他什么都可以許諾,但過后所有的事情又都擱置再說了。
當時他并不知道,為了不讓別人看出她的恐懼,她總是會搶先豎起一道憤怒的屏障。而那個時候,她所面臨的正是她最恐懼的事情—永遠地失去他。
弗洛倫蒂諾 阿里薩總是在最不該忘記的時候忘記這一點:女人們對問題隱含的意思比對問題本身想得更多。
那是對人生、愛情、老年和死亡的思考:這些想法曾無數次像夜間的鳥兒一般撲扇著翅膀掠過她的頭頂,可每當她想抓住它們時,它們就驚飛四散,只剩下散落和片片羽毛。
一個世紀前,人們毀掉了我和這個可憐男人的生活,因為我們太年輕;現在,他們又想在我們身上故伎重施,因為我們太老了。
他像遭遇了海難一般向妻子投去求助的一瞥,想為自己的彷徨無助尋找支點,但遇到的卻是一雙冰冷的眼睛。
他們仿佛一舉越過了漫長艱辛的夫妻生活,義無反顧地直達愛情的核心。他們像一對經歷了生活磨煉的老夫老妻,在寧靜中超越了激情的陷阱,超越了幻想的無情嘲弄和醒悟的海市蜃樓:超越了愛情。因為他們已在一起生活了足夠長時間,足以發現無論何時何地,愛情始終都是愛情,只不過距離死亡越近,愛就越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