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上海人喜歡把所有外地人包括北京來的人統稱為“鄉下人”。結果可想而知,全國各地的人民被激怒了,大家群起而攻之,收集各種罪狀和罵名,將上海人淹沒在口誅筆伐的唾沫之中。上海人幾乎成了“小氣”、“吝嗇”、“自私”、“膽小”的代名詞。就連上海人自已也知道他們的不妙處境。上海朋友自嘲道:你們外地人對我們上海人的最好評價是“你一點都不象上海人”。全國各地走多了,所有當地人如果說著本鄉本土的方言時候,我們從不覺得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覺,有的時候還喜歡學兩句,可是為什么就是感覺在你面前上海人操起了吳語腔,為什么如此讓我們受不了呢?
首先是,他們不分場合,不分人多人少,只要兩個上海人在一起就是要說上海話,即便正在跟你聊著普通話,回頭也要跟他說句上海話,完全忽視了你的存在。讓你立馬就有種被輕視的感覺,而且最要命的是,曾經有過公司同事是上海人,正在你面前用上海話談論你的經歷,這樣本有的對上海人的看法就越發的濃厚起來。
?其次是,沒有哪個城市的人對自己的方言有如此驕傲之處。即便是在北京,我生活了幾年,北京人都沒有因自己的京腔而感到自豪的,而且還謙虛的承認,北京話特垮兒、特沒勁兒。多少有些自嘲和京城爺們,娘們面子上的寬宏大量。?
那上海人為什么那么喜歡說上海話呢?我分析有兩種原因。一是,自身就是這樣的面冷高傲,就是民國遺留下來的洋腔洋范,上海灘十里洋場,達官貴人,買辦商人的遺子遺孫們,猶如林徽因,徐志摩,陸小曼,胡適等聚會只說英文一般,文化的底蘊和圈子決定了他們唯一能與眾不同之處。
其二是很多蘇北人、安徽人的后裔,在刻意的證明經歷過幾代的歲月磨礪,終于讓自己和上海本地人沒有什么區別了,為了證明自己已經是真正的“阿拉上海仁”,所以就更要刻意的在人前說上海話,來表明自己的身份。因為,開篇所說的上海人把所有外來人當成“鄉下人”是一種被夸大的事實。最為準確的是對蘇北人,安徽人,周邊的農村人所說的一個詞,因為來此的人80%是這些地方的人,也就可能以訛傳訛的夸大了。最早闖蕩上海的蘇北人,并沒有向淮河以南的同省--蘇南人快速得到地位的提升,沒有像揚州人,雖然同樣工作低微,但憑借一門精湛的手藝,而得到了上海人的認可。也是由于一河之隔所造成的百年差異吧!蘇北人大都干的是底層沒有技術含量的活計。最臟最差的工作,民國期間就算最差的上海本地人也堅決不會嫁給蘇北人、安徽人的。但是經過這些年的打拼和歲月的消磨,讓他們真正成為了一個上海人,自然說話就是要帶著濃濃的吳語軟音了。其實,上海人對周邊的農村人的鄙視,是大于外地人的。從滬牌中的滬C待遇與外地牌照的不同就能有很大的感受了,有的路段外地車牌都能去,但是滬C都不行。
也不能把上海人說的如此不齒,其實上海人你要是慢慢去品,會發現很多不同于其余城市獨特的韻味和優點。
首先是認真守規矩。不論是做生意、做學問還是做人,上海人的認真勁讓我不得不佩服。是的,有人會說他們“斤斤計較”,但如果沒有這種計較,上海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輝煌。一次我自龍陽路磁懸浮口等出租車,一個出租司機沒有按照排隊先后接人上車,而是為了貪圖去虹橋機場的好活,接了一個沒有排隊的老外上車,開到閘口,管理員就是不讓走,堅持讓老外下車出來到后面排隊。在全國人民當中,上海人無疑是最守規矩的。排隊、講公德、講文明,這也許是一個超級大城市生存在發展的必要條件。無規矩不成方圓,上海是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但也是最井然有序的地方。就拿遵守紅燈來說,是全國最為嚴格和聽話的。這一點北廣深都是不如的。
其次是講理,就是君子動口不動手。外地人常常笑話上海人,說他們吵架時能理論半天都不動手。這要是在北方,人們口角兩句后就拳腳相加,甚至撥刀相見了。我原來也一直很欣賞北方人的這種豪氣,但現在我發現這種所謂的“豪氣”所掩蓋的不過是“野蠻”,一種以身體強弱、不怕死來決定道理的“低級動物行為”。尤其是在開車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少有沒完沒了按滴滴的時候,沒有不耐煩的謾罵聲,沒有擠來擠去的穿插車,即便有這樣的私家車,大多數也是首推浙牌,皖牌,滬C和蘇牌,最后才能滬A吧!一次在小區內停車擋道搬東西,足足有十多分鐘,后面停了六七輛車,真沒有一輛按喇叭,也許是看出我是東北大漢的緣故。曾對家人說,在上海開車習慣了,回家鄉哈爾濱都不敢開車了。這一點東北尤其要值得學習,少一些浮躁和焦急。
再有就是男女平等,而且是尤其的平等。上海男人會買菜、做飯、洗衣服,而且錢包交家,工資卡交家為榮。我一個上海同事,自己養了一條大狗,由于每天要遛狗,老婆不愿意,他出差的時候,就每天200塊寄存在狗店,最長時間曾連續出差一個月,寧可費錢,也不讓太太生氣。這在許多人看來簡直是對男人莫大的諷刺。上海男人的這一點不僅被外地(特別是北方)的男同胞嗤之以鼻,就連許多外地女人也把上海男人當成笑柄,認為上海男人簡直毫無“男子漢”氣概。是阿,中國女人的奴性已經幾千年了,女人們已經認為“大男子主義”是優良傳統了,怎么忍受得了上海女人的“大逆不道”?上海女人的地位的確比外地女人的地位高出許多,他們的地位已經很接近發達國家了。時間越長你會發現上海的女人更像個男人,上海的男人也更像個女人,你會更愿意跟上海的女人喝茶,而不愿跟上海男人喝酒。其實,當我們笑話上海人這一點時,我們全國都在向男女平等的方向發展。只不過,上海人進步得更快一點。我們不難發現,越是落后的地方,男女越不平等。
最后就是教養和精致。不可否認,在中國,上海人是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文化修養最高的。這已經有超過一百多年的歷史。他們對文化和藝術的熱衷不亞于中國任何一個地方。這個地方的博物館、圖書館我認為人均來說是最高的,上海人愛讀書是出名的,一個書展一天成交幾千萬是很正常的事情,排隊、花錢買門票去書市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油畫展、音樂會更是樂此不疲。上海人是精致的,不僅指他們的年輕人,也包括老年人。在這里,你看到一個衣冠整潔、頭發梳得一絲不亂、挺胸抬頭的老頭時,千萬不為以為他是一個退休的教授。相反,他很有可能是一個退休工人。就是酒店有些門童也是上了年紀的人,打扮和穿著也是干干凈凈,時不時還能漏出項下的金鏈子,據說上海人對黃金的熱愛到了狂熱的階段,曾經紡紗效益好的時候,很多紡紗女工的私藏都是,金手鐲,金戒指的。一些老克朗對咖啡的熱愛,品味的不同,就是上班前,一杯咖啡,一定要兌上鐵鷹牌罐奶,配上一塊五芳齋奶油甜點,慢慢品茗充足電后,才會精力充沛做好一天的工作。這就是上海人對生活的要求:展示自已最光亮的一面。你可以說他們很愛虛榮,但你因此看到了一個多彩的世界。猶如張曼玉旗袍演繹的《花樣年華》;金宇澄《繁花》中描述那人、那景,最配只有在上海。他們的確不豪爽,但他們說到做到,他們不相信豪言壯語,不喜歡高談闊論,但他們能腳踏實地、信守承諾。所以,你基本不會看到在酒店中高談闊論,推杯換盞,觥籌交錯的場景,永遠都是一桌小菜,一壺茶,幾支啤酒,幾個高腳杯。喝的、吃的如此精致和安靜。
上海人不喜歡打擾別人的生活。這與上海以前的居住空間相對窄小,弄堂里面人頭攢動,木制樓板吱吱呀呀,說話都習慣了囁聲囁語。不打招呼隨便串門,隨便請人上家里吃飯、隨便打聽別人的私事(我說的是隨便,其實她們非常熱衷,尤其好面子,這就是當年寧愿把姑娘遠嫁北海道也不嫁外地人的風潮)、隨便開口向別人借錢,這種現象在上海非常少見。他們絕無可能像外地人那樣為朋友“兩肋插刀”的氣度,但他們也擁有最大的自由空間和最少的利益沖突。所以,千萬不要想跟上海人交心,妄想能進入到上海人的私密圈子,這是一個外地人永遠做不到的事情,除非你經濟實力遠超其上。只要做到事歸事,人歸人就好了,沒有任何的心里交往負擔,你是你,我是我,反而多了幾番的輕松,但也多少感覺一些落寞和無奈。
這就是上海,魔都的魅力。多年前流行的那句話也許可以變換一下了:當你愛一個人,送他去魔都,因為那里充滿夢想;當你恨一個人,送他去魔都,因為那里太過現實!上海最美好的時代,應該是民國時代的上海灘,是許文強,是杜月笙,是蔣介石,是潘漢年,是丁默村,是鄭蘋如·····讓我成熟的不是歲月,而是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