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培計劃(2023)”——江西省市縣級中小學、幼兒園名師工作坊建設能力提升培訓班正式開班學習的第一天。
按照日程安排,上午9:00舉行開班儀式。開班儀式由江西師范大學劉贛洪教授主持。江西師范大學教師教育處處長黃友華和江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執行院長胡沈明分別講話和致歡迎辭。此外南昌三中王雯老師作了學員代表發言。儀式結束后進行了合影。
上午9:30,由胡沈明教授帶來了第一場講座——《中小學教師網絡輿情素養與自我行為規范》。胡教授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展開:教育系統涉網絡輿情類別;教師網絡輿情素養的主要內容;應對策略。
胡教授將輿情分為了13個類別。所舉輿情案例,基本上我都有關注到,其中任何一起輿情落在個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因此在網絡時代,輿情素養成為了教師必須掌握的一門學問,杜絕輿情發生是自我保護的一項基本而重要的能力。教師不僅要學會怎樣教書育人,還要懂得輿情相關知識與規律,防止自己被卷入輿情,深受其害。
在教師網絡輿情素養方面胡教授強調:理解全媒體、理解社會心態、理解輿情生態、理解網民思維、關注關鍵領域、當前政策對輿論的影響。胡教授認為,網絡輿情始終都是聲援弱勢者,因此在輿情發生時,盡量少發聲,做一個弱者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想來的確如此。
通過胡教授的眾多案例分析,我深刻意識到作為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必須提升網絡輿情素養,洞察輿情發酵基本條件,知曉輿情發生基本規律,杜絕教育網絡輿情發生。因此作為教師需要謹言慎行,需要培植輿情防范意識,增強輿情防控思維,減少輿情發生可能。
例如與學生或者家長交流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在交流表達中要注意語氣、事情表達的前后順序、觀察對方的情緒體驗。總之要與學生和家長建立好關系。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建立了好的關系,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同時務必關注班級群,及時關注家長與家長之間的關系,當然自己更不能將有不適的發言發在群里,以免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下午2:30是江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劉曉艷帶來的《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本講座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展開:教育數字化轉型時代教學新需求;核心素養;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
如今已經邁入了AI時代,進入了萬物互聯時代。作為教師,在AI時代,我們應該教學生什么技能?這是劉教授開課伊始呈現在大家面前的一個嚴峻的問題。劉教授談到技能堆棧概念,并且認為新時代個性產品由外語+數字+跨界技能+……組成。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篇文章,由于信息技術的興起,人們被重新劃分為三類:原住民、移民、難民。出生在當今時代的孩子屬于原住民,由于在信息技術環境中長大,天然擁有較強的信息技術能力與應變能力。而對于年紀偏大者怎么也無法融入或跟進時代的發展那就是難民了。至于那些通過后天學習勉強能跟進時代發展的就屬于移民一族。
作為教師,有必要成為優秀的移民,否則要想成為一名新時代優秀的教師,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關于核心素養,劉教授先從核心素養整體框架講起,然后分別介紹了語文、英語、數學、信息技術等學科核心素養。其中談到七大品質讓我深為認可:堅毅、自控、熱忱、樂觀、感恩、社交智能、好奇心。
另外劉教授還引用了華東師范大學李政濤教授的“學會”理念: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學會改變、學會跨界→跨以成人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
2022版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是立德樹人。因此學會做人,學會求知最為核心。做人,確保“德立”,求知,確保“樹人”。學會做人,進而學會共處,學會做事。學會求知,進而學會改變,學會跨界。李政濤教授特意明確提出“學會改變”“學會跨界”,則是強調在AI時代帶給大家的時代挑戰,只有適應改變與勇于跨界才能與時俱進,勇立潮頭。
作為教師,是下一代的培育者,是下一代的引路人,要想培養出具有改變意識,富有跨界思維的新時代創造者與引領者,毋庸置疑,自己應該首先成為“學會改變”“學會跨界”的人。與時俱進,才是“師”之本色。不然何以為師。讓我們砥礪前行,做一個AI時代的不愧于為師的教育者與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