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十來歲的時候,我總是跟自己說:“只要讓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我就會全力以赴地投入、去努力、去把事情做成!”可是,我找不到啊,所以好郁悶啊,要反反復復地去找啊!
我總是想:“那些知道人生需要干什么的人,實在是太牛了,他們的時間都沒有浪費啊!”后來我才知道,原來每個人都曾迷茫過,都有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時候。回想當年,總是期待有個人能告訴我,這一生究竟要做什么就好了!現在也明白,如果當年不是“總是想”,而是多把時間用在行動上,可能會更早地找到方向吧。
隨著學習的推進,我慢慢知道:原來人生是分階段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重點。就好像一個探索游戲,不斷地試錯,打開一片迷霧,如果碰壁了,就繼續退回來打開新的迷霧:
如果說你一路走的比較爽,各種好事都輪到自己身上,那只能說明太有福分,可是,這樣的人畢竟少之又少。我的假設是:每個人的成長必然要經過苦難,無論這個苦難有多長時間,有的可能就幾秒鐘、有的幾天、有的幾年,但是歷經苦難并走出來才是真正的成長。那些通過參加活動、聽聞新知識而得到的成長感,只不過是自我感覺良好罷了。
隨著不斷探索,你總是能夠大概率地找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對于這條路,很多人給出一些標準值作為參考,比如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坐標大約是:
- 15歲,知道自己的方向;
- 30歲,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 40歲,形成自己的人生觀;
- 50歲,形成自己的世界觀;
以我現在的觀念來看,孔子15歲的時候就知道學習對于探索方向的價值(學習是因,因上努力才有果),已經非常非常高級了,不過,即便是孔子,也需要用15年的時間來探索,估計那會他也會想:誰給我指條方向吧!孔子用15年才知道自己的發展方向,我們有什么好著急的。
2
我的價值觀成型于2011年,那個時候我忽然發現幫助別人對我來說有多么重要,別人因為我的努力而變好,那是我認定的極高價值。看似很簡單的結論,我也用了多年換來:在那之前我已經做家教2年、當老師4整年,還有之間沒有人指點下的盲目試錯2年。
從價值觀到世界觀和人生觀,我又用了6年的時間,直到2017年,我的世界觀、人生觀才成型了!你無法想象我在這其中所承受的辛苦:被人詆毀、被人嘲諷、被人封殺等等,現在想想,沒有這種苦難,就沒有真正的成長!畢竟一切經歷都是財富嘛,我也釋然了。
大約整理一下最近一直反復寫到的內容:
- 我的世界觀:站在上帝視角,看投射的世界;
- 我的人生觀:求真,尋找現實世界的規律,以返回真實世界;
- 我的價值觀:把握事物的規律、進行理性決策、和資源共振,做高概率正確的事情。
其中,世界觀和人生觀是剛剛澄清和確立的,而價值觀則得到了大幅度的更新,從原來的個人成長、利他助人、影響他人那種現實世界的價值觀,真正切換到了從世界觀、人生觀中生長出來的全新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擁有更大的包容性,可以解釋原有的價值觀,同時,它還有更大的靈活性,在面對不同問題的時候,更容易澄清自己內心的選擇。
今年,我35歲,我不知道我的三觀是否擁有孔子那么完整的體系,我想再給自己幾年的時間去持續澄清、探索,把每一個細節都說清楚、把它的具體應用都寫下來,這值得我去投入時間。
3
三觀清楚之后,就可以選擇那條自己可以走一輩子的路了。既然人生觀是求真,也就是我期待我的人生終點是看到復雜事物背后的邏輯,那我就要選擇一條高價值、可復利積累、擁有邊際效用的路徑,我選擇的是:改變。
我們嘗試著分析一下:
- 改變擁有極高價值。如果我掌握了改變的底層邏輯,我可以幫助自己獲得改變,可以用高效的方式來實現改變,取得績效。除了幫助自己之外,任何人都需要改變,這個市場就極大,有無數人在其中耕耘,符合價值判斷。
- 改變可以復利積累。我的能力圈在概念化、系統化上,所以,當面對各種無法改變的問題,我都會努力看透問題本身,不斷去抽象,然后將其形成簡單的模型。通過過往我的行為模式可以看到,我已經積累了超過120多個應用模型,可以高效解決問題。這是典型的A+=A的領域,符合基本的復利要求。
- 改變的邊際效用無限。當我的初心是助人改變的時候,必然會出現大量重復的案例,而這些案例的積累會大幅度降低我的邊際成本,而我選擇真誠地對待他人,必然會有一部分人內心響應。要知道,我把三觀澄清、用三觀幫助對方解決問題、對方的基本素質跟我一樣,那我們很有可能是同頻的人,就像我在幸福進化俱樂部中說的那樣:在一起,一輩子,如果真的在一起一輩子,同頻的共振會帶來想不到的驚喜!
我目前選定研究:改變背后的規律究竟是什么,如何才能幫助需要改變的人獲得更為高效的改變,這就是我要走的路徑。想想看,從2010年開始關注個人成長,到轉了一圈回來繼續關注改變,改變難道不就是個人成長么!還是那句話,再次回到原點,但是我已經升級了。
這條路符合我的基本假設,那就可以持續走下去,持續在正確的事情上努力,耐心等待躍遷的出現,我對我的未來發展充滿著信心!
4
顧炎武先生有句話:“嘗謂古人纂輯之書,正如今人之鑄錢。古人采銅于山,今人則買舊錢,名之曰廢銅,以充鑄而已。”這是V先生在杭州給我說的典故,他告訴我:我必須要有自己的銅山!
銅山是什么,V先生告訴我說那是古人去采銅的地方。所以,這里有幾個問題:如果你有一座采不完的銅山,那結果會是怎么樣呢?如果采了的銅經過加工可以賣給其他人,會怎么樣呢?
我要找一座源源不斷的銅山,然后用一個穩定的解釋系統去解釋,并給出基于底層規律的解決方案,我最擅長的就是將解決方案概念化、系統化、工具化,這樣可以解決從理論需求到服務需求的各種客戶問題。基于這樣的模型,我的選項也變得清晰:
- 銅山:那些真實存在的問題。
- 解釋系統:三觀、由三觀推導出的原則,每個具體問題推導出的某領域的底層規律(需要持續積累)。
- 光線:某個細分領域的解決方案及解決方案體系,目前選定的是改變,未來可以不斷選擇更多領域。
顧炎武提到的采銅于山,就是要把銅山上的礦石冶煉熔鑄起來,不是拿舊錢充數,也不是拿礦石充數。這也是我要對自己提出的原則,如果真正想要實現人生的終極目標,必須要采銅于山,那些問題必須是客觀存在的問題,而不是我自己編撰出來的,這對我自己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提醒。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視野有限,但是,這個模型是我目前選定的路線,我想持續地走下去,并且我認為這是我可以走一生的路!我的話留在這里,看看未來會不會打臉。
我的銅山已經找到了,你的呢?我的路徑已經明確了,你的呢?如果你還沒有澄清,同時你又蠻認同我的,那跟我一起來好不好?畢竟,改變這個領域很大,我們可以一起玩的很多,你說是不是?
我還在持續思考著,方向已定,接下來要考慮方法問題了。積極主動的你,請在我變革的時候和我一起,這是個機會,別錯過~
今天下午,我要出差去南京參加周日海峰老師的DISC一日商學院,海峰老師為了成就我特意給我安排了在他的DISC社群中分享:
海峰老師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如果說把培訓界的老師們分為兩種:一種是往外發錢的、一種是自己拼命賺錢的,海峰老師絕對是第一種,他不考慮自己,而是考慮更多其他人,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叫“分享精神”!海峰老師是我的行動標桿,如果我能成為他這樣的人,我就會特別滿足了!推薦大家想辦法認識這樣的高手,畢竟,未來的社會,人才是最重要的,能認識海峰老師,本身就會拉高你的審美水平,做事會有更高的標準。
此外,iOS的贊賞功能被取消,在格局不變的情況下,我也會將所有贊賞功能關閉。如果你認同文章的價值,請留言告訴我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