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是由梅爾·吉布森執導的戰爭片,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弗吉尼亞州林奇堡和日本沖繩島的故事,不得不說這是他一個非常漂亮的翻身仗。整部影片的拍攝場地都是選擇在澳洲,而且工作人員和大部分演員也都是澳洲的。為了拍攝出真實的效果,導演也是費盡心思,在場地以及道具選擇上都花費了心思,不得不說效果震撼人心。
雖然這部電影是戰爭片,影片中自然是少不了橫尸血腥、槍林彈雨的恐怖的場面,導演將歷史場景非常真實地再現于電影鏡頭之中,但是影片的核心——信仰卻愈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就愈加展示得淋漓盡致。
如果不知道電影是源自于真實故事的改編,恐怕很多人都很難相信最后在戰役之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是竟然是一個阿甘式的人物所為,憑借著內心的篤定,完成甚至成就了自己的夢想。如果這個故事只是編劇的杜撰,我會稱贊于編劇的腦洞,然而當我看到最后:
影片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講述他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并在沖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
內心的震撼由觀影時真實的畫面感帶來手心冒汗轉化為對內心極大的沖擊。
縱觀影片可以看到,影片主要采用了兩段式的結構,前半段做了較長的鋪墊,重點說明主人公多斯的家庭成長環境,在小鎮簡單的生活與唯美的愛情故事;后半段則是對于主題的升華,是對于主人公參軍、拒絕持槍及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在戰場上救下75位戰友舍己為人的光輝的精神的展現。
從剛開始的嘲笑譏諷,再到感動落淚,到最后的無比敬仰。導演非常完美地把握住了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展現,以及對于觀眾心理深切的認同感。
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是一位虔誠的信仰者,對于自己的信仰有著如同阿甘式的執著與堅持。幼時由于父親的家庭暴力,給他留下了深刻的陰影,從此對于殺戮有著堅定的反抗。如果說他的信仰是基督教,我覺得是不太準確的,很多人看到基督就說他是基督教信仰者,其實不是的。帶有基督的不一定是基督教,比如耶穌基督后期圣徒教會,也稱為是摩門教,與基督教是有區別的。基督教派其實很多,我們常見的就有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等。而道斯的信仰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如果在電影中具體來說他的信仰就是“救人而不殺人”。
參軍后,堅持自己信仰的道斯不免會受到隊友以及長官的排擠和刁難,甚至因為堅持自己的信仰走到了上軍事法庭的地步。可是就是這樣一個人,被大家視為懦夫的人,交戰后,數以百計的戰友在日軍的土地上傷亡慘重,他孤身一人冒著生命危險沖入槍林彈雨,不停地祈禱,祈求以自己的綿薄之力盡可能的再救一人,最終75名受傷戰友被奇跡般的獲救,得以生還。多斯因此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未殺一人,卻獲得美國國會榮譽勛章的反戰英雄。
“讓我再救一個!”這是他最堅定的信念。
當所有人都撤退了戰場,唯有他在戰后的斷壁殘垣之中尋找每一個生還的生命,因為那是他的使命與信念。
就在他救下75位戰友后,里面甚至有被救下的幾個日本軍的時候,他沒有因為救下日本軍而受到責備,所有人都對他懷以最為崇高的敬意。為他,更為他不屈的堅持。
這個世界四分五裂,而我只想一點一點把他拼湊回來。
電影之中所講述的道斯在參軍后的故事是對人物形象的升華,但是一個飽滿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應該是多方面的,但是突出主要的特點。這部電影就做到了。戰爭片少不了愛情的元素,愛情為殘酷恐怖的戰爭增添了不少溫情元素。前段描述道斯追求自己一見鐘情的漂亮女護士,笨拙的追求方式和他本心的自然真誠打動了多蘿西。但是因為道斯覺得,國家都在英勇奮戰,而他作為國家的一分子就應該去做點什么,雖然遭到父親以及女友的拒絕,但是他還是去了。
在他等待軍事審判的過程中,女友多蘿西去監獄看他,勸他去拿起槍,哪怕只是為了抱住性命而裝一下樣子,但是他說出了這樣的話:“如果我不堅持自己的信仰,我不知道該如何活下去。如果沒有信仰,那該怎么和你共度余生?又怎么能給你最好的我?”
也許就是在這一瞬間,多蘿西真正覺得道斯內心堅定的信仰,也感受到道斯是一個值得信賴和托付的人。所以女友多蘿西才會對多斯說,“正是因為你與眾不同,才會愛你,并且無論如何,都會愛你到底。”這才是真正的靈魂伴侶。源自內心的信仰不倒,自己有限的愛才會延續下去。盡管微薄,但是足以去支撐起一個人的靈魂。
我們很多時候,為了眼前的利益或者是遇到了挫折,就放棄自己的原則甚至是信仰。因為我們無法負擔起和大多數人堅持不一樣的信仰的代價,我們無法接受去成為人們眼中的怪胎。我們的底線似乎在一點點被吞噬,而我們最后成為了什么樣的人,是如同自己所想的嗎?在如今,能夠始終堅持如一,堅持自己信仰的人已經不多了。正因如此,不怕嘲笑、謾罵、不解、欺凌、甚至侮辱,永遠堅守自己的信仰,始終如一地去堅持做自己的道斯,才深深打動了我們。
道斯的父親是一名軍人,但是由于戰爭的創傷,使他經常脾氣暴躁,對孩子和妻子動輒打罵,甚至在家舉槍恐嚇。有一次,多斯為了保護母親搶過父親手里的槍,憤怒的指著父親,讓他不得不如此對待家人。正如道斯所說,雖然他只是舉著槍指著父親,在他心里,已經殺死了自己的父親。電影中,父親這一角色的出現,不僅僅是在幼時充當一個家暴角色,為幼時道斯對于自己信念的出現埋下了伏筆,同時也在后段由于堅持不持槍上戰場的道斯受到軍事審判,親自穿上曾經說最討厭的軍裝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走上軍事法庭為自己的兒子爭取。在這里又凸顯出親情元素,對于父子關系的破裂與拯救,再次喚醒最為本真的愛,整個電影顯得愈加真實飽滿。
惠特曼說:“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品行和生命;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國土。”一是對個人而言,二是對國家和民族而言。信仰就是崇拜,就是向往,就是精神寄托。沒有信仰的人,就是一具會走路的尸體,沒有思想,沒有靈魂,那他就沒有品行和生命。再言,無數次的邊界領土之爭中,多少將士正是因為心懷誓死捍衛國家主權的信仰與使命感,才得以捍衛國家領土的完整和主權完整。殘酷無情的戰爭,是對于信仰堅定程度的最好檢驗。因為信仰元素的參與,使得這部影片更加飽滿、深刻和感人。
“很多人不理解你的信仰,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是所有人都明白你對自己信仰的堅持。”影片在這樣的肯定之中表達了對于道斯——一個有著堅定信仰者的敬意。
也許很多語言都是多余的,在最后的真人采訪的階段,每一句話經由道斯平靜地說出,內心壓抑著的震撼翻云覆雨。也許這樣的震撼,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感動,也不僅僅是對于主人公的崇敬。一部好的戰爭影片是能夠引起人們深刻反思的。
Just a true story.
如果我不堅持自己的信仰,我不知道該如何活下去。
作者:冬至 ?摩羯座的工科生,堅持寫走心的文字,堅持長得好看,堅持小眾,堅持去擁有屬于自己的世界,堅持等待每一個你。
編輯:冬至
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請尊重一個姑娘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