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古城特爾斐的阿波羅神殿上刻有七句名言,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以至被認為點燃了希臘文明火花的卻只有一句,那就是:“人啊,認識你自己”。
了解自己,意味著把"你是什么人和你想成為什么人","與世人認為你是什么人和希望你成為什么人"區分開來,自我認知和自我造就都是一生的過程,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夠教會你怎樣變成你自己,怎樣負起責任,怎樣表現自己。
那么一個人應該如何有效地改善自我認知呢?
今天為大家分享來自《成為領導者》這本書所分享的改善自我認知的四個要點,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領導力之父,組織發展理論先驅沃倫.本尼斯,本尼斯是現代管理思想家的卓越代表,在管理特別是領導力的研究和咨詢上建樹頗豐,有多部著作榮獲蠻聲國際管理界的麥肯錫最佳管理書籍獎,被譽為領導力大師。40年間,他一共擬寫和編輯了近30本專著,1500多篇文章,發表研究論文上百篇。
那么一個人應該如何有效地改善自我認知呢?
作者主要是分四點來談的:
1.你是自己最好的老師。
2.勇擔責任,不要把責任歸咎于別人。
3.你可以學會任何想要學會的東西。
4.真正的理解源于對經歷的反思。
現在我就坐著的這四點詳細的分四部分來跟大家分享。
1.你是自己最好的老師。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學習的目的是什么?
可能很多人會這樣回答:我們學習是為了擁有知識,把積累的知識作為一筆財富。
但本尼斯提出了不一樣的觀點。
他認為一個人不需要把積累的知識作為一筆財產,而是要讓自己變成另一個人學習,不是為了擁有知識,而是為了成就自我。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麥金泰爾商學院的教授吉布阿金,他曾經研究了60位管理者的學習經歷,然后在發表于《組織動態》的研究論文中,他發現這些管理者的描述驚人的一致,他們習慣性的把學習經歷說成是一種個人改造。
阿金訪談的這些管理者,提到了兩個學習的基本動力,第一個動力是求知欲,他們將其描述為更像是一種對知識的渴望,有時候會掌控他們的注意力,直到它得到滿足。第二個動力是角色意識。他源于一個人對自己是什么人與應該是什么人之間差距的認知。
也就是說,這些管理者知道,他們并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沒有充分表現自己,他們知道學習是擺脫這種困境的一個方法,是邁向自我表現的重要一步,他們把學習看成是某種與自我緊密相關的東西。。在學校里沒有人能教給他們這些,他們必須教會自己。他們來到了人生中的一個關鍵時刻,知道自己必須學習新東西,要么學習再造,要么承認自己不能充分表現自己。
如果你能接受這一切,就像那些管理者們一樣,要做的就是對自己和自己的教育負起責任,在通往自我認知的道路上推卸責任和歸咎于他人是主要的絆腳石。
2.勇擔責任,不歸咎于別人。
也就是說,一個人必須對自己負責。
在書中作者舉了教育家全迪士尼高管馬迪.卡普蘭的故事。
如今卡普蘭是南加州大學安倫伯格學院的諾曼里爾中心的講師教授,同時也是一位有造詣的電影劇本作家和制片人。
但是當他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自己的第三個職業成為迪士尼制作公司的副總裁時才30多歲,他進入迪士尼的時候,有著廣泛的社會背景,從生物學到哈佛諷刺文社,從廣播和新聞出版到高層政治活動他都有人脈關系。
他對很多事情都有很深的了解,但是對于電影業卻知之甚少。
那么他是如何設計自己的自學計劃,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的呢?
首先在進入迪士尼工作之前,他進行了一次突擊學習。他連續六個星期,每天看五六部電影,試圖看遍最近幾年所有成功的影片。然后為了弄明白什么,讓這些電影成為偉大的作品,他翻閱了自己能夠拿到的所有劇本。他自己設計了自己的學習課程,以便能夠對電影業和電影藝術有所了解。
通過這種突擊學習,他了解到這個圈子大概有100位核心劇本作家,于是他系統的閱讀他們每個人的一兩部電影劇本。所以在僅僅九個月的時間,他就對這一行有了基本的了解。上班第一年,在犯過各種錯誤之后,他發現自己已經能夠像那些一直在這里工作的伙伴干的一樣出色了。
他把他的進步歸功于自律,渴望以及這些技能的可習得性。
他把自己在分子生物學領域,政治界和電影業的知識建立了聯系,成功的把其他領域的知識能力轉化到現有的領域中。
再次是他在現實中學習的能力。
他剛到迪士尼是他整天坐在老板的辦公室里,日復一日的觀察老板的一言一行。
當老板跟劇本作家和制片人談的時候,他很注意的傾聽他們在談什么。在老板打電話的時候,他也會坐在那里聽,會聽到像老板這樣的人都與他人爭論些什么,老板怎樣拒絕他人,怎樣答應他人,怎樣回避他人;在他到迪士尼之后的好幾個月里,他都一直隨身帶著一個小筆記本,好隨時記下所有他不懂的東西,所有他不明白的慣用語,任何行話,任何人名,任何他不理解的策略,任何他不明白的財務交易等等,然后他會趕緊抽時間去請教任何能給他答案的人。
最重要的是他不把責任歸咎于他人。
他認為迪士尼沒有什么東西是不能從中學習的,因為對他來說那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所以不管是什么,不管他碰到的人有多么遲鈍,不管他人的想法多么愚蠢,不管向他推銷東西的代理人是多么的無精打采,他都把它當成是一種一直對他有幫助的偶遇,因為那畢竟是他第一次碰到那樣的情況,每一件事都是新鮮的,所以他完全能夠承受任何可能的經歷。
當他已經學習了其他人眼中乏味愚蠢可以回避的經歷之后就可以開始把他們從自己的信息中過濾出去,直到他最終只做他認為有用的,重要的,能夠從中學習或者不得不做的那些事。
3.你可以學會任何想要學會的東西。
充分施展自己是學習的另一種方式。
卡普蘭所進行的那種學習,也就是作者剛剛談論的學習,絕不僅僅是一個人對知識的吸收,或者對某個學科的精通。
這種學習需要同時認清世界的現狀和它可以變成什么樣,理解所看到的,然后按照你的理解采取行動。
這種學習是一個人對經歷的反思。
這就是對體驗經歷的渴望,因為人們也可能對體驗經歷反感而不去學習,除非你渴望吸收潛在的讓人不安的新事物,否則你不會去主動學習。
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自性格偏好,它無畏樂觀和自信,不怕失敗。
4.真正的理解來自對自身經歷的反思
卡普蘭并不是在單純的看電影讀劇本,把所有時間都花在公司老板的辦公室里,實際上在完成所有這些之后,他還會反思自己所看到的,讀到的,聽到的,進而形成全新的認識。
對自身經歷的反思,可以讓你與你自己進行蘇格拉底式的對話,在正確的時機提出正確的問題,以便揭示你和你的人生真諦。真正的了解你自己。
你可以帶著這樣的問題去反思:究竟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會發生?這件事對我有什么影響?這件事對我來說意味著什么?
這樣你就可以找出并且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或者更確切的說,你就可以重新獲得自己原本知道,但是現在已經遺忘的東西。
在某種程度上,反思,就是提出可以喚起自我意識的問題。
在你理解它之前,沒有什么東西是真正屬于你的,甚至包括你自己。
我們的感受是質樸的,純粹的真實,但是我們在我們理解為什么高興生氣或者焦慮之前,這種真實對我們來說毫無價值。
比如說,每個人都曾遇到過上司大吼大叫的情景,在當時我們只能把嘴巴緊緊閉上,恐怕自己一時忍不住會回罵上司。然后我們可能會對一個什么都沒有做錯的朋友大喊大叫,這種錯位的情緒打斷了我們的生活,讓她變了味,這并不是說大喊大叫,回罵上司是有效的反應,其實正確的答案是理解,如果你理解了正在發生什么,你就會知道該做什么。
我們要學會對經歷進行反思,通過反思可以促成理解。
要想敏銳的面向未來,就必須坦誠的回顧過去。
小說家威廉福克納曾經告訴我們過去并沒有消失,它甚至還沒有過去。
我們每個人都包含了自己完整的人生,我們做過或者看過的每一件事,曾經碰到的每一個人都存在于我們的頭腦之中,但是通過反思所有這些精神包袱,都可以轉變為易于理解的有用的經歷。
人啊,了解你自己。
法國大思想家蒙田也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認識自我。”
渾渾噩噩的生活,不可能過得成功,就像劃槳者一樣,我們通常是在向后看的時候向前進,但是在我們真正的理解過去之前,不可能真正的向前進向上升。
真正的學習是要釋放潛能,我們對自身和世界了解得越多,就會越自由的實現我們能夠實現的一切。通過理解你的人生,你才能讓自己的人生真正的屬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