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個人認為,會不會拒絕是一個人成熟與否的重要表現。
其實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上看,拒絕這個事情是有違人的本性的。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證生存概率,我們的大腦會設置一些機制,減少“拒絕”這種行為的出現。早期人類抱著“同意”、“合作”的態度,才更有可能活下去,所以“拒絕”不是我們的本能。由此看來,不會拒絕是很正常的現象。
不會/不敢拒絕的原因大致有兩個:1、人的潛意識里有一種擔憂:如果我讓別人失望了,讓別人不開心了,就意味著我不是個好人,別人就會不喜歡我,會拋棄我。2、無法拒絕別人,其實就是選擇回避內疚。我們之所以難以拒絕別人,是因為拒絕常常會伴隨著內疚發生,而我們無法承載這個情緒,所以選擇委屈自己,以緩解自己的內疚。委屈自己和內疚之間,人會慣性地選擇痛苦相對較小的那個,這是潛意識對自己的保護。
理論和成因大致就分析到這里了。現今社會已經要求我們和外界有清晰的界限,那就勢必涉及到拒絕這個問題。那么,什么才是正確的拒絕姿勢呢?
第一步、拒絕了對方某個要求,而不是拒絕了ta這個人。
不管對方要求如何,先尊重對方這個人和對方的情緒。令人不舒服的往往不是拒絕本身,而是拒絕時的態度和所用的方式。再怎么樣先給對方面子總是沒錯的,伸手不打笑臉人。
第二步、確定衡量雙方的關系和位置。這個說的就是界限感。
比如說我對你有期待,希望你每個月給我十萬塊保護費。你給還是不給?不給我就很生氣。你怎么辦呢?以我們這素不相識的關系,拒絕我而不罵我傻x,已經是盡你所能了。
第三步、清晰的拒絕并說明原因,切忌模棱兩可。原則是:盡我所能問心無愧,而非超我所能讓你滿意。
每個人對遇到的事情都會有歸因的沖動,要找到一個原因,給自己一個交代。給對方一個Ta能接受的原因,形成有因有果的局面。
第四步、如果還是想維護這段關系,拒絕后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敲黑板:此處是套路)
先用清晰的拒絕來降低對方的期望值,然后在提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補償方案,就會極大地提高對方的滿意度。這就是心理學中錨定效應的具體應用。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