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這幾年,特別流行一個叫做“知識付費”的詞,開班授課的導師,各個月收入超5萬、10萬的。我對我媽說,我想搭上末班車,開個培訓班啥的。可她就是不信,非說我進了傳銷。
我不服。我做過5年銷售員,至少和3000人做過買賣。也在一年時間里,持續寫作30多萬字。在銷售、溝通、寫作技巧上,我有當老師的本事呀。
正當我做著月薪5萬的美夢時,一則新聞打斷了我。國內的知識付費平臺,都在遭遇付費用戶減少的難題。
作為一個搓逼,我好慌!老天爺,你已經奪走了我的美貌,別再奪走我的鈔票,行不行?我還沒開始上課呢?不是說知識付費的前景越來越好嗎,怎么突然變卦了呢?
我想不懂。但我不能在老無所依的同時,又窮又丑。我吃著外賣,把黃燜雞米飯里的辣椒絲往外挑,挑掉100多根辣椒絲之后,我頓悟了。
我找到了知識付費變困難的原因了。
1.什么是知識付費?
你可能有點疑惑:吵得熱火朝天的“知識付費”,到底是個啥東西?這是個新發明嗎?我有必要跟上這波浪潮呢?我搞明白了,能掙到大錢嗎?
作為一個長期為他人做嫁衣的付費用戶,我能回答你的是:知識付費,根本不是什么新鮮玩意。打個比方,你小時候參加課外輔導班,是不是要額外付錢給輔導老師?他提供知識,你提供錢,雙方自愿。這就叫“知識付費”。
現如今,唯一的變化就是,你不是給他現金,而是通過支付寶或微信,在網上轉賬給他而已。付錢的方式變了,但形式沒變。
作為一個優秀的網民,咱們得擁抱新事物。知識付費有兩個好處:首先,這讓學習者更加方便了,足不出戶就能學遍天下的知識;其次,這為老師增加了收入,在線教育讓學員變多了。
聽起來,像一個讓買賣雙方都獲利的好事,不是嗎?但并非如此。
知識付費,存在著一些弊端。
2.什么是賺錢的邏輯?
如果你讓我總結賺錢的邏輯,我只能說一句話:從來都是聰明人,在賺懶人的錢。
人類天性懶惰。不愿意走路,所以發明汽車;不愿意做飯,所以愛叫外賣;不愿意運動,所以愛吃減肥藥。
獲取知識的人,也是同理。知道怎樣讓用戶瘋狂付錢嗎?只需要在你的廣告語中添加:“快速”、“捷徑”、“做到這1點就可以”等詞匯。
可惜,現實不是武俠小說中的“傳功”,一甲子的功力,不是傳給你,就馬上能吸收的。
就拿國內領先的知識付費平臺“得到”APP來說吧,我越使用“得到”,就越覺得自己啥也沒得到。
“知識付費”似乎是羅輯思維最先提起的。作為這款產品的忠實用戶,我受益良多,并且真的很喜歡這款產品。
“得到”的初衷是好的,為付費用戶提供高純度的知識。但是,我在“得到”付費的理由卻并非如此。我是因為“能快速獲得牛人的視野”,才使用這款產品的。
試想一下:給你上課的導師,是比特幣首富、上市公司的CEO、硅谷的科學家、心理學博士、前物理學家等等牛人。原本售價高達上萬,甚至上百萬的課程,現在你只用交199元年費,就能獲得他們的知識和經驗。你愿不愿意花錢?
我猜你愿意花錢。不僅覺得劃算,還有種居高臨下的感覺。要知道,牛人在為你服務呢。
知識付費是怎樣形成的?說得難聽點,就是聰明人作為領袖,帶領一群懶人思考,甚至是幫助懶人思考。
3.知識付費的弊端
試著閱讀以下的文字,問自己是否有付費的沖動?
“從資產20萬到賺到30億,我只做了這一點!幫你改變一生的財富,只需參加這12堂課程!”
“他幫助50000個姑娘化妝,現在他想用1星期,徹底讓你變漂亮!”
“從180斤到90斤,她只用了5個月,不打針不吃藥,快來參加最棒的減肥課!”
弊端就在這里,你也許是為了學習,也許是湊個知識付費的熱鬧。最終讓你產生付費沖動的,是因為你發現了某個成功的捷徑。
可知識是呈體系的,不是老師把所有的知識點都告訴你,聽完你就掌握了。打個比方:剛拿到駕照的新手和駕校教練,他們的駕駛技術一樣嗎?
肯定不一樣,對吧?可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你沒有完備的駕駛知識體系。你只是個看完駕駛說明書的人,遇到連續彎道、突然出現行人、結冰的路面,你可能會慌張,還可能會發生交通事故。
成為高手,不是偷走高手的武功秘籍就可以的,你需要在不那么熟悉的領域反復練習,你需要老師的及時反饋,并且及時糾正錯誤。
上課外輔導班,你有問題不懂,可以請教老師,因為老師頂多面對三五十個學生。知識付費不同,你有問題,只有助理反饋,甚至沒人反饋。
付費導師需要的,是學習者的不斷留言,但是不具體反饋給某個人,而是針對大多數人的問題,做集體反饋。
可是,你能確保適合多數人的反饋,是能幫助你進步的嗎?
199元年費也好,1999元年費也好,沒有人承擔不起。真正讓人承擔不起的,是時間成本。
你迷茫,你焦慮,卻不甘平庸,你選擇用知識付費來改變命運。但結果是:你既沒有迎娶白富美,也沒有當上CEO,甚至連工資都沒漲。
你的初衷是學習知識,但卻因為“感覺占了便宜”才付費。最終,學習知識的目的沒有達到,你還愿意付錢嗎?
再打個比方吧,你想看部電影,但卻因為爆米花便宜,而購買了吃不完的爆米花,甚至連電影都沒時間看了。你覺得錢花得值嗎?你覺得浪費時間值嗎?
4.誰最終賺到大錢?
我正在為知識付費,將來還會成為別人付費的對象。我不想把“知識付費”形容成洪水猛獸,只想分析一個簡單的邏輯。
不管是提供金錢的付費者,還是提供知識的收費者,不妨問問自己:我是否足夠用心了?付費者和收費者,有沒有為了共同的目標——提高付費者的能力而努力?
倘若收費者只是寫完文章、讀完音頻,然后不管不問,只會讓付費用戶越來越少。倘若付費者只是對知識“饑渴”,聽完看完課程就不刻意練習。那么,再好的導師,也救不了你。這場交易,只會兩敗俱傷。
最后,讓我們來談談,能夠在知識付費這波賺錢浪潮中,賺到大錢的是些什么人?
回答這個問題,不能只站在收費者的角度考慮問題,還得站在付費者的角度去思考。無外乎以下兩種人:
收費者有能力長期提供優質服務,幫助用戶建立知識體系,而非零散信息,就能賺得盆滿缽滿。他不僅會重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還會收獲好的口碑。
付費者在讀完、聽完知識后,自律、自愛,并且實現自我蛻變,也能賺得盆滿缽滿。他不僅會提高能力,還可能成為下一個收費者。
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幫助付費者越來越好,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除非,那個收費者真的肚子沒貨,輸出一次就沒轍了。又或者,那個付費者錢多得花不掉,就喜歡做慈善。
分享到朋友圈和群里,無需申請許可。
轉載或進一步交流,請點?顏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