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賽課和常態課學生表現差異背后思考的再思考
競賽課優于常態課、觀摩課優于常態課這是業內大家的共識,競賽課觀摩課中學生的表現普遍優于常態課背后的根子究竟有哪些呢?這可以留給專家們去一一探究、細細研析,作為教育行為實踐者,我們除了組織培訓、讀書、參訪、反思之外還可以為此做些什么呢?
一是課前“動”起來:常態課不如競賽課、觀摩課有生機有活力,原因之一在于課前備課不充分不精細,對學生學習方式思考的少,對學生活動預設的少。“坐而論道,不若動而行之”,集體備課減少備教材備知識體系時間,嘗試主備人新課模擬制,即主備人將新課設想行動化,將集體備課討論的重點引導到課堂學生學習方式、學習活動預設上來。突出學生為中心,不僅表現在課堂上,更要首先表現在備課上。
二是做好課堂“加減法”:減少課堂結構過多的環節,放寬非主要的流程要求,放開教師手腳,給教師松綁;增加課堂上學生活動時間,增多學生動的機會和平臺,如學校堅持的小組討論后學生展示為必做的動作等,從而改變學習方式,轉變學習生態;通過學生“動”的增加,控制教師“講”的減少。
三是研教一體化:“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虛”。教學與研究是一對比翼鳥的翅膀,只有相互協調共同作用,才能在教育的天空自由翱翔。教學和教研一體化是推進課程改革、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必然選擇,如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小課題研究,讓教師真正牢固樹立“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教研與教學融為一體,讓教師在研究中成長、在研究中重燃工作激情、在研究中埋葬職業倦怠,讓常態課節節都精彩、有質量、有成就感,實現蘇霍姆林斯基所言:“研究是我們教師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