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山
周末聽首都圖書館的講座,讀書的「橋」與「門」,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員楊匡漢老先生的講座。
引發(fā)一些對閱讀的淺薄思考。
閱讀需要 7 分鐘
1.我們?yōu)槭裁匆喿x?
工作/學業(yè)那么重,下了班放了假,這些時間,我們完全可以一覺睡到下午,叫個外賣,宅在家里看劇擼片。也可以逛街,游玩。我們使自己徹底的放松,盡情的享受,充實的生活,為什么還要培養(yǎng)閱讀的愛好?
細想,我們閱讀的目的不外乎以下 3 種:
放松休閑,看看網(wǎng)絡小說、笑話、段子、刷簡書、刷知乎、刷微博。
獲取信息,比如閱讀報紙、雜志、自媒體、行業(yè)媒體。
學習知識,除了學校的教科書以外,還有自我充電式的讀書,比如閱讀專業(yè)類書籍。
這三種目的,我們除了閱讀,通過和人溝通交流、看視頻等其他方式也能得到。說白了,這些都基于個人興趣。一個人,一本書,就可以獲得非常私人的絕佳體驗,當中的滿足感有時候是無法和別人講的。我們偏偏愿意把一部分時間交給閱讀,除了喜歡,我想不到更好的理由。
閱讀,可以讓生活更美好。
2.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
有人堅決擁護紙質閱讀,有人喜歡電子書。楊匡漢老先生的觀點是要多讀紙質書。他認為書香和紙的觸感是獨一無二的。家里藏書非常多,他兒子說可以掃描出來存成電子版,紙質書要那么多沒必要。楊老先生說,這些他很寶貝。
而我自己,以前很愛買紙質書,買了滿滿一書架,搬宿舍時,苦不堪言。很多人都有類似的苦惱,尤其是租房搬家。后來買了Kindle,很喜歡那種仿紙質的閱讀體驗。出門坐地鐵、旅行,都帶著,很方便。電子書沒有,就看紙質書。紙質書沒有,就看電子書。有些書,紙質閱讀體驗更好,就買紙質的。
現(xiàn)在,手機也出了很多好用的閱讀App,像豆瓣閱讀、多看、Anyview、網(wǎng)易云閱讀、微信讀書。還有一些社區(qū),像簡書、知乎,和媒體類的比如36氪、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也有不少優(yōu)質的自媒體,雜志類、美食類、健身類、文藝類等等。
我的觀點是,每個人都有自己在紙質書和電子書方面的個人偏好,沒有必要糾結哪一種更好,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選擇,就很好。
3.經(jīng)典閱讀還是暢銷閱讀?
楊匡漢老先生認為,這世界上的書很多,好書多壞書也多,而人的時間是有限的。經(jīng)典的作品濃縮了作者一生的精華,更值得讀。所以他更倡導經(jīng)典閱讀。
現(xiàn)實中,我遇到過很多不愛看經(jīng)典書的人,一看就困。被中學的語文教育給折磨的根本讀不進去的,大有人在。也有人先入為主的認為經(jīng)典書一定枯燥。有人就喜歡看小說,有人就愛小黃文。你不能說這些書壞不讓人家讀,這些都沒錯。人都是按照興趣來做事的,從中能獲得樂趣,那就會讀。
但,興趣也是可以慢慢培養(yǎng)的。楊老先生講他自己的故事,小時候,他媽媽讓他背各種詩,他覺得苦逼,很枯燥。他媽媽就給他講這些詩的含義,跟他講「商女不知亡國恨」的意思,跟他講他的名字為什么叫匡漢,就這樣,就有了興趣,背起詩來,也有趣了。
我們很難再遇到誰,引導我們往更好的方向閱讀,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在閱讀方面的品味。每個類型的書籍都有好有壞,如果我們長期堅持,有所辨別,慢慢地,自然品味就上來了。
4.如何海量閱讀?
海量閱讀就是不只局限于一種類型的閱讀,廣泛涉獵文學、小說、歷史、政治、自然科學等等類型的書籍。
海量閱讀并不意味著盲目閱讀。
我以前買很多書,卻是盲目閱讀的典范。認識一些很厲害的人,他們知識體系龐雜,閱讀量更是驚人,一比就感受到自己的淺薄。學著人家,買各種各樣的書來讀,急于求成卻毫無長進,搞得自己很難受,很挫敗。有些講座,明明自己不感興趣,跟風去,去了還買人家的書,弄到了簽名,拿回來翻幾頁就放下了。在網(wǎng)站上買書,為了湊單,一時沖動就買一堆,囫圇讀完。
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我這樣的方式根本就不是真的在閱讀。既沒有從中獲得快樂,也沒有獲得預期的知識。我只是買了很多書而已,并沒有真的在讀。
首先,閱讀一定是有所選擇的。所以常常你的書單對別人來講未必完全適用。想要有所選擇,自然要學會找書。很多會讀書的人常用的辦法是,閱讀一本書,就會去查這本書的參考書籍,看到書中提到的其他作者的名字就會順藤摸瓜找到這些人的作品,或者把這本書的作者的所有作品都找出來。通過這些辦法,他們總是能找到好書。另外也要判斷一本書好不好,適不適合自己閱讀。我的方法就是到豆瓣網(wǎng)上,看著這本書的不同版本、評分、書評,也會在購物網(wǎng)站上看評價如何,會去查這個作者本人,試讀一下,等等,只要你想,就會有很多辦法來判斷。
其次要帶著問題來讀。比如,像學者為了研究某個問題而專門去閱讀,假設我們想弄清楚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我們就會列出專門的書單,進行主題閱讀。又比如,我們拿到一本《肖申克的救贖》,電影拍的很經(jīng)典,那么原著是不是同樣經(jīng)典呢?電影轉換成文字語言是什么樣的呢?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來閱讀,邊讀邊思考,就會更有興致。
最后,也是特別重要的一點——學著吃透一本書。有些書粗略地閱讀就可以,有些書卻需要我們靜下心來精讀。我覺得最佳方式就是記筆記。筆記記得很著名的就是錢鐘書,外文筆記就記了200多本。當然,記筆記的方法也有很多。思維導圖就是一種很受追捧效果也很棒的筆記方式,幫助我們梳理書的脈絡,建立框架。也可以寫讀書筆記和書評,寫的過程中,會不斷去想書里是怎么講的,更容易記住。在記筆記之前,能大致瀏覽目錄和全書,腦海里有個印象最好。記筆記之后,也要反復看筆記,吸收這些內容。怎么才算吃透一本書呢?我認為,能把一本書的觀念思想轉化為自己的觀念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行為和表達里,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就算是吃透。我自己也在這條路上緩慢前進。
5.你真的沒有時間閱讀嗎?
楊老先生提出了幾種法子,可以幫助我們在忙碌的時候也能保持閱讀的習慣。
(1)半小時閱讀法。每天拿出半小時閱讀,假設半小時就看 1 萬字,一個月下來,就可以看 30 萬字。日積月累,也能看不少書。
(2)催眠書,也就是枕邊讀物。很多人都會疑問什么樣的書才適合睡前閱讀,既然是為了睡眠的,必然不能讓思維過于活躍。劇情太有趣勾得人不斷讀下去的小說就不適合看了。那種讓人心靜的書就比較適合。
(3)三上法。古人說的是「枕上,馬上,廁上」,今天,我們可以說是在床上,車上和馬桶上。
(4)讀書會。楊老先生提的是家庭式的讀書會,放聲朗讀的形式。我想,現(xiàn)在社會上組織的讀書會也挺多的,還有一些書友會,也可以報名參與。
(5)季節(jié)閱讀法。我個人很喜歡這個提法,跟著生命的節(jié)奏來閱讀,應季應景。春天可以讀春花春樹的作品,讀活力的作品。夏天可以讀清涼的作品,像西瓜,冰淇淋一樣。秋天讀沉甸甸的作品,冬天讀暖和的作品。
最后,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給看完文章的你。一定不要囫圇吞棗哦,這本書被很多人都推薦過,快被推爛了,但是,好書必然有它的價值和意義。
希望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