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圖、光線、立意、形式等,這些因素加在一起最先讓人想到繪畫,但同時還有它的姐妹藝術--攝影。希臘語
φ?? phos(光線)和 γραφι graphis(繪畫、繪圖)或γραφ?
graphê是攝影一詞的來源,它雖晚繪畫幾千年出現,卻始終保持跟繪畫的親密聯系。
1
“幾何構圖”
當“現代新聞攝影之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被問及怎樣才算一件好照片時,他言簡意賅地說了四個字:幾何構圖。
作品《男孩》并沒涉及政治社會性題材,但卻是其極具代表性的名作。男孩在回家的路上兩手各抱著對他而言不相符的碩大酒瓶,有一點吃力卻瞬間被臉上洋溢的躊躇滿志覆蓋,艱巨而光榮。
照片中的三個人物形成一個穩定的豎立三角形狀,主次分明,穩固而靈活,講究的構圖方式令畫面更具客觀性,但同樣重要的還有拍攝的瞬間所發生的意義,這就是布列松的特點:以小事物表現偉大而震撼的主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布列松是“決定性瞬間”理論的提出者,但這一“瞬間”絕非簡單的按下快門,而是在極短的時間內既捕捉表象也滲透內涵。
2
光和線條
沃爾夫岡·蒂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出生于德國,1995年后主要生活工作在倫敦,他是被授予泰特年度特納獎的首位攝影師,同時也是獲此獎的首位非英國人。
迷離、蒼白、浮動是我在看完蒂爾曼斯作品后的第一感觸,在他的照片中,除了以興趣抉擇的畫面內容之外,光線的巧妙運用尤為突出。
在或繪畫或攝影對現實再現的過程中,光像是靈感,線像骨肉,拋開理論知識的依附,蒂爾曼斯更像一個用相機繪畫的人。
蒂爾曼斯的作品通常以尋常事物為主題,但在其極具敏感性的光線感受中,這些“尋常”卻能從偶然、瞬間中升華出蒼白而朦朧的光芒。
他的照片從不裝裱,拍出就直接掛在墻上展覽,他也從不修圖,他覺得那些透過鏡頭投在膠片或傳感器上的世界在他看來,本就是充滿荒誕和瘋狂的。
3
“單幀電影制作”
與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的抓拍不同,以大型燈箱照片聞名的Jeff Wall的作品則更像一場充滿情節的導演。
對繪畫的模仿是杰夫·沃爾攝影的一大特色,他表示模仿是藝術的毒菌,但在他手中卻轉化成為一種兵器。
杰夫·沃爾的《遭洗劫的房間》
德拉克羅瓦的《薩爾丹納帕勒之死》
作品《遭洗劫的房間》被認為是杰夫·沃爾首件較成熟作品,其靈感則來自德拉克羅瓦《薩爾丹納帕勒之死》,藝術史的學術背景令杰夫·沃爾在人造痕跡和優雅致敬中找到突破口。
杰夫·沃爾的《疾風》和葛飾北齋的《 駿州江尻》
這些大面積的照片在視覺上令攝影與繪畫之間有了相同的逼迫感,而在拍攝中因道具、演員、后期制作等也常要花費很長的時間,神奇的是,這種模仿往往能衍生獨立攝影和繪畫“形式”之外的另一種藝術內涵。
《將死士兵的對話》, 1992,拍賣成交價370萬美元,展示上世紀80年代的阿富汗戰爭
杰夫·沃爾的魅力在于,他讓自己拍攝的“瞬間”的前后保持絕對空白和未知,讓觀者保有自己的開放性解釋,這也是藝術的魅力。
4
拼貼是一件太“霍克尼”的事情
大衛·霍克尼無疑是當今畫壇最具影響力大師之一,繪畫對攝影的能動作用,在他作品中自是毋庸置疑,而在其長達30年的攝影生涯中,“拼貼”是不得不提的重要標簽。
用寶格麗相機拍攝同一對象的不同局部,再拼接貼合還原整體;對同一物體的不同方向連續拍攝,用接片的方式形成魚眼鏡頭般的透視效果。這種霍克尼式的拼貼(Photo Collage)在呈現“本體”的同時產生一種“更大的圖像”的觀看方式。
總的來說,作為同是靜態圖像的呈現方式,繪畫與攝影從來以密不可分、補充對立詮釋著藝術追求的歷久彌新,杰夫·沃爾認為攝影可以用來模仿繪畫,大衛·霍克尼的觀點則是“攝影從繪畫中來,現在又將回歸繪畫”,但前者無法取代后者,也不需要。
下 · 拉 · 有 · 彩 · 蛋
在呈現真實的過程中,繪畫或攝影都是始終扮演媒介作用的藝術形式,如大衛·霍克尼所說:“我們認為照片是終極現實,但是它不是...我們的觀看方式帶有幾何形式,但是同時也是心理的。”情感始終是各大門類不可避及的話題,在藝術中發現自己,那它就值得被銘記。
雪中小鎮 2016 金芳 數碼微噴 60x24cm
威尼斯小鎮 2014 朱立群 數碼微噴 57x40cm
街頭探戈 2015 金芳 數碼微噴 40x60cm
我是誰,我在哪兒,我來自何方? 2014 沈笑寒 綜合材料 149x100cm
記憶與結構09 2015 黃鑫 數字拼貼照片 藝術微噴 81x54cm
彩蛋>>>在大衛·霍克尼80歲生日來臨之際,一組安迪·沃霍爾用寶格麗拍攝的年輕時的霍克尼的照片(1973)首次公布,照片中標志性金發、粗框眼鏡、針織運動衫,全是44年前的某一瞬間。
「當四下寂靜我試想瞬間之內能發生什么?極地冰海剛融化一片六角的雪,北方草原上剛降生顫顫巍巍的花奶牛...因轉瞬即逝,留住才更具意義。」
想了解更多藝網藝術品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藝網大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