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彈是不但無益而又害之。它固然可以減低全面戰爭爆發的可能性,但是它卻也使有限戰爭的可能性大為增加,助長了間接局部性侵略之風。侵略者可以使用各種不同的技術,形式雖各有不同,而其設計著眼點卻是完全一樣的——設法使對方猶豫不決,不愿意使用核彈或其他核武器。”
哈特認為:“它(核武器)固然可以降低全面戰爭爆發的可能性,但是它卻也使有限戰爭的可能性大為增加,增長了間接局部性侵略之風。”對于這個觀點,我不能完全同意。如果某個國家非要以戰爭的手段解決政治問題,在核武器的威脅下,它不能發起全面戰爭,所以只能用局部戰爭的方式來發動戰爭。也就是說,在發生戰爭的概率不變的情況下,如果發生總體戰的可能性減少,那么顯然,局部戰爭的可能性就會增大。而且人類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人們會越來越理性的處理政治中的問題,而不再是簡單的運用暴力和流血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因此戰爭爆發的可能性總體上來看是在降低的,但是由于核武器對全面戰爭的抑制,局部戰爭爆發的概率看起來就好像是增大了。
我們必須承認二戰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是它也直接促進了科技的發展,核武器既然能夠在更先進的人類社會出現,那么它必定是人類更加智慧和理性的產物。雖然歷史在某個局部或某一時間段內可能會出現倒退的情況,但是歷史在整體上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因此,我們要以樂觀的態度去對待人類社會的發展,要相信隨著歷史車輪的不斷向前,人類社會和人們的生活都會更加美好。
核武器只是一個工具,而我們如何運用這個工具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人類既然有能力把它發明出來,就有能力駕馭它。當一個國家領導人喪心病狂的想要使用核武器的時候,他周圍的高級官員,這個國家的政府和人民,首先都會站出來阻止他。因為一旦使用核武器,后果不堪設想,每個國家的人民都害怕原子彈有一天會落在自己的頭上。我們可以認為,核武器的功能僅局限于兩個國家之間的相互威懾,如果真的有一天,某個國家使用了核武器并且造成的無法控制的局面,甚至導致了人類的滅亡和地球的毀滅,那也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政府和人民聯合起來都無法阻止這一悲劇的發生,我們又能有什么辦法呢?
“認為核武器即足以取消戰略的假定,是完全不正確的。因為它既然能使毀滅達到‘自殺’的極致,其結果一定會促使人們加速反省,而又回到間接的路線上一一這本是戰略的精義,它為戰爭帶來了智慧,使戰爭超出了暴力的境界之外。在二次大戰中,早已有很多的跡象足以證明‘間接路線’的價值——在那次戰爭中,戰略所擔負的角色,遠比一次大戰中更為重要,雖然大戰略方面卻不免令人失望。而今,若沿著慣用的路線,而用核嚇阻力來采取直接行動,則結果反而會使侵略者在戰略上坐享漁人之利。所以當核武器日新月異之際,我們對于我方所具有的戰略力量也必須有同等程度的了解,才足以發揮配合的效力。嚴格說來,戰略的歷史也就是間接路線的使用和演化的記錄。”
除了增加了局部戰爭的風險之外,哈特還看到了核武器帶來的優勢。“它(核武器)為戰爭帶來了智慧,使戰爭超出了暴力的境界之外。”哈特在這本書中一直在強調大戰略和間接戰略的思想,與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所說的:“戰爭是迫使敵方服從我方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形成了強烈而又鮮明的對比,這也正是他的先進和高明之處。但是克勞塞維茨的觀點又是哈特形成這一思想的基石,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明確指出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闡明了戰爭服務于政治的本質,哈特也正是基于這樣的一種事實才提出了大戰略和間接路線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