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班總有那么三類孩子,沒有例外。
也許有杠精說,一個班有幾十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性格脾氣迥異,所以,有多少個孩子就有多少種孩子。
不想抬杠,大體來分,就是三種孩子。
一類孩子,成績不上不下,不溫不火,作業也能及時完成,課堂紀律也不錯,有時甚至安靜到讓老師忽視他的存在,我把這類孩子稱為“中間類”。如果走在路上,遇到一個喊你老師你卻想不起來他是誰的人,那么他肯定就是已經畢業的中間類孩子。
一類孩子,自帶光芒,讓老師難以忽視。他們要么學習出眾,要么能力超群,要么多才多藝,要么集上述優點于一身,這樣的孩子,都是老師手心里的寶,老師都會不由自主地喜歡他們,我稱他們為“領頭羊類”。有人說老師偏心這一類學生,有老師不敢承認。但是說實話,我就是偏愛這類孩子!他們成績優秀,幫助老師做大量班級工作,從不讓老師操心煩心,這樣的孩子誰不愛呢?不過,所謂的偏愛,不是無原則的溺愛,而是更嚴格的要求——別的孩子考了90分,我會覺得考得不錯,這類孩子考了90分,我會找他談談,最近學習怎么下降了?所謂“愛之深責之嚴”也。
多年以后,老師還對這類學霸記憶猶新,時不時提起這些孩子。所以,學霸們,如果你打噴嚏,那一定是你的老師又在她的現任學生面前胡吹海吹你的“輝煌歷史”了。在老師添油加醋的描述中,你成為學妹學弟心中神一般的存在。
還有一類孩子,也讓老師難以忽視。他們要么調皮搗蛋惹是生非,班內校內官司不斷,老師要跟在他屁股后面處理沒完沒了的糾紛;要么成績很難看,一道題給他講百遍,照錯不誤,讓老師無語崩潰,一度懷疑自己的教學能力;要么不寫作業或者作業一團亂麻,讓老師傷眼傷心;更有甚者,集上述毛病一身,分分鐘讓老師火冒三丈,血壓升高,頭疼頭大,老師有時對他們恨得牙癢癢,氣得急了總是說:“以后再也不管你了,愛咋地咋地吧”,但是轉眼之間就忘了自己的誓言,照常把不寫作業的叫到辦公室補作業去了。這一類被我稱為“頭疼類”。
老師對這類孩子的感情,怎么說呢?很復雜。一方面怒其不爭,恨鐵不成鋼,一方面又對他們永不放棄,盡職盡責。老師的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他們身上了,可以說,教學的過程就是和這類學生斗智斗勇的過程。
老師的痛苦在于老想把“頭疼類”變為“中間類”,結果卻發現改變不了。有一次我班一個學生考了二三十分,我很苦惱地跟我的好友訴說,好友想了一會兒說:“都學習好,將來都去做科學家教授這些高端職業,其他工作誰來做?所以說上帝是睿智的,造人的時候分配不同的智商,讓不同智商的人做不同的事情,這個社會才多元和諧嘛。”好像是這個理,但是還是希望自己的學生考好一點啊。
最近翻看《山東教育》,有一篇文章《做一個溫度剛好的師者》中有一句話:“作為教師,我們得認識到,我們既不可能讓所有的野草都變成鮮花,也不可能讓所有的低灌都成為高喬——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們就不會再恨鐵不成鋼,才能減少自己的緊張、焦慮和憤怒。”是啊,教育不是萬能的,教師的作用也不是無限的,我居然試圖把“頭疼類”變為“中間類”,真的太高估自己了。聯想到好友的話,心一下子豁然開朗。
每個班總有那么三類孩子,既然難以改變,不如坦然接受。我要做的,就是好好修煉,格局大一些,不再拘泥于一次考試成績,不再急功近利。我只需忠誠地做好本分事,如此,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