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的世界多姿多彩,但也紛繁復雜,一不小心,你就會踏入誤區。比如有的客戶上來就轉酒封、摸瓶底凹槽,以此來判斷一款的好壞;有的客戶對著條形碼或者二維碼掃酒款信息,根據數字來鑒定酒的原產地……各種葡萄酒江湖傳聞比比皆是,不少人據此來判斷一款酒的好壞和真假,并冤枉哭了一群清清白白的酒商。本文小編總結了品酒時幾個誤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擺脫這些誤區,暢游在葡萄酒的天地里。
誤區一
經常聞軟木塞
在正規的西餐廳,侍酒師開瓶之后,會把軟木塞放在一個小碟里,端過來請點酒人檢查,看軟木塞是否干裂或發霉——如有上述現象,說明此酒保存不當,可以請求換一瓶。
但有些顧客喜歡冒充行家,往往還要裝模作樣拿起軟木塞放在鼻子底下聞一聞,然后搖頭晃腦。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就如美國《葡萄酒觀察家》專欄作家馬特·克雷默所說:你不可能從一個軟木塞的氣味得知一瓶葡萄酒的好壞,一如你不能從鞋墊的味道得知一雙鞋子的好壞。
誤區二
橡木塞的葡萄酒比螺旋蓋好
?
遇到要買酒的朋友,給他推薦一些新世界酒款之前,免不了要問一句“不介意螺旋塞吧?”沒辦法,總有一部分人認為使用橡木塞的葡萄酒就是比螺旋塞好。但事實顯然不是這樣。
用橡木塞封瓶的歷史的確更加悠久,但實際上兩者并沒有絕對的優劣勢之分。橡木塞可以讓葡萄酒在酒瓶中緩慢熟化,葡萄酒因此會擁有更復雜的酒體和更豐富的口感,但同時存在軟木塞污染葡萄酒的風險。螺旋塞則能保持葡萄酒果香,延長葡萄酒的壽命,并且開啟方便。因此,很難以偏概全地說哪種瓶塞會更好,更不能以此來判斷瓶中葡萄酒的品質。
?誤區三
認為掛杯越多酒越好?
“掛杯”現象只表明酒精、糖分和甘油含量比較高,并非好酒的絕對標準。
比如那年的氣候比較炎熱,導致葡萄的糖分過高、葡萄酒的酒精含量過高,自然也會出現密集的“酒腿”。而與此同時,炎熱的氣候常會導致葡萄的酸度不足,這樣的葡萄酒往往會不夠平衡。
誤區四
條形碼/二維碼的信息與原產國不對稱就是假酒
?
“葡萄酒的條形碼能看出原產地,你這條形碼是6開頭,一定是中國的!黑心酒商為了錢真是什么都干得出來!”得,又冤死一眾酒商。網上流傳著不少檢驗原裝進口葡萄酒的獨門秘方,其一就是背標上的條形碼,但它真的不能成為鑒定原產地的依據。
把葡萄酒簡稱“紅酒”,以至出現“霞多麗紅酒”的謬誤。要知道,即使是天才般的釀酒師,也不可能用霞多麗白葡萄釀造出紅酒來。
實際上,紅酒只是葡萄酒的一種,葡萄酒還包括白葡萄酒、桃紅葡萄酒、起泡酒、加強型葡萄酒等。
誤區五
認為葡萄酒年份越老越好
受“酒是老的香”的影響,認為葡萄酒越放越好。
一瓶葡萄酒的生命周期,就像一個女孩的成長一樣,童年有天真爛漫的可愛,豆蔻年華有楚楚動人的嬌媚,花樣年華有婀娜多姿的萬種風情,徐娘半老有風韻猶存的雍容。
葡萄酒帶給我們的享受,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體驗。如果我們教條地期待陳年,整天惦記著什么時候才會達到高峰,那將會失去多少品嘗的體驗和樂趣?而且,世界上90%的葡萄酒,都最好在五年之內喝掉。年輕時不好喝的酒,你也不要妄想通過陳年她會變得好喝。
誤區六
沒有英文背標就不是進口葡萄酒
不管是否讀得懂,好像進口貨就要有一堆復雜的外文解釋才說得通。不少消費者在選擇葡萄酒時,一看背標上都是中文,就覺得是國內灌裝貼標產品。但實際上,是否有外文標簽根本不是判斷進口酒的標準。
我國《食品安全法》規定:進口食品必須貼中文背標。但是,法規沒有規定一定要有外文背標。沒有中文背標卻在市面上銷售的葡萄酒,分分鐘面臨罰款等處罰。
進口商在做葡萄酒進口時會貼上自己的中文背標,有些會將外文完全覆蓋或裸露一部分,有些則直接撕掉外文標簽改用中文背標,一些實力強大的進口商還可以讓酒莊在出口時就直接貼上中文背標。
正標列出了葡萄酒的酒莊、產地、葡萄、酒精度等外文信息,中文背標則是消費者獲取產品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進口葡萄酒有沒有外文背標和葡萄酒的真假,沒有必然的聯系。
誤區七
老酒配新標就是假酒
如果這瓶酒是90年代的,酒標為什么嶄新又干凈?難道是假酒?
這個邏輯乍看似乎有些道理,但實際并非如此。酒標上的年份只是葡萄的采摘年份,但是釀造過程卻從幾個月到幾年不止,貼酒標的時間有2種情況。
一種是對于產量很大的酒款,酒莊在裝瓶完成后不會馬上貼標,而是光瓶儲存或放在惰性容器中儲存,再根據不同國家、渠道、市場等做不一樣數量的標,等接到訂單后才貼標。如果2010年的酒在2018年才賣出去,那你收到的酒標就肯定是新的。
還有一部分酒在酒莊的陳釀時間相當久,甚至達7-10年以上,包括在橡木桶中的陳年時間和瓶陳時間。瓶陳時間由釀酒師決定,有些會馬上售出,有些需要再放5-7年才會達到理想狀態,這個時候酒評一般是光瓶,防止酒標在陳年過程中受到腐蝕,等真正出售時才貼正式的酒標。因此,老酒配新標并不能說明什么。
誤區八
? 酒封轉的動就是假酒
?
別說,這種情況真的不少見。有些買家會握著酒封左右轉動,問他在做什么,說轉不動的才是真酒。若是放在90年代及以前,這樣的做法或許還可行,那時候大部分的封瓶酒帽還是很緊轉不動,但現在包括拉菲等名莊的酒封都可以轉動。
比如低端餐酒常在上市后短時間內就被飲用,不會儲藏很久,所以酒封都比較簡單,一般用長方形鋁片接合,可以看到一條縫。
中高端葡萄酒的酒封會更嚴實,因為可以儲藏年份更久,為了保證木塞的安全性,一般整體沖壓成型,需要更用力才能轉動。而需要保存更久的葡萄酒,有時還會用蠟封。因此,通過轉酒封來判斷葡萄酒的真假毫無依據。
誤區九
? 瓶底凹槽越深,酒越好
拿到一瓶酒,先摸摸瓶底凹槽的深度,凹槽越深代表酒的品質越好,真的是這樣嗎?
早期葡萄酒的釀造技術比較落后,需要用瓶底凹槽處讓沉物與單寧結晶體沉淀,以減少葡萄酒的雜質,一般來說,越需要長時間貯存的葡萄酒,凹凸越深。一瓶酒具有陳年潛力,常是酒莊的頂級酒之一,就是那時候起酒瓶的凹槽和葡萄酒的品質有了聯系。
但是現代釀酒技術越來越發達,并不需要用凹槽來沉淀結晶物。如今這種設計更多是為了侍酒的專業和優雅。酒瓶底部的凹槽和酒質沒有必然的聯系。
?
誤區十??
瓶底有雜質說明酒有問題
有些人在買酒時格外認真,拿著酒瓶對著光邊搖邊看,表示如果有雜質這瓶酒就肯定有問題,這真是讓不少好酒“冤死瓶中”。
實際上,所謂的雜質不過是葡萄酒中的沉淀物,而沉淀的因素有很多種,包括釀造過程中的工藝導致,有些酒會過濾后再裝瓶,有些酒則是在陳年過程中產生的自然沉淀。
常見的物質如下表:
有不少好酒即使經過了過濾,在陳放數年后仍會出現沉淀物。因為葡萄酒中的多酚類物質與空氣結合,產生自然沉淀,是一種正常現象,非但不會影響酒質,還會使之更醇香。
不過也要當心,如果開瓶后發現酒體里有很多棉絮狀的物質,酒體變得渾濁并有不愉悅味道時,那很有可能就是變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