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飛翔
閱讀精華
同理心訓練:產品要順應用戶潛意識
因為人會基于自身所處的角色、所在的場景和個人的認知判斷,選擇性地說一些他覺得正確的話。
銷售:充分調度自己可以呈現的所有資源:自己的外貌、儀態,產品包裝、價格折扣。從用戶意識層面,讓用戶認為自己獲得了專業服務,而且賺了便宜。從用戶潛意識層面,再抓住用戶心理上小小的滿足或者不安,打破用戶的防御,說服用戶,促成用戶的選擇。
一個好產品經理,則是根本不讓用戶啟動防御。一個產品如果引發用戶啟動意識,讓用戶思考,某種意義上,就是在推開用戶。因為,意識即防御。
微笑是一種催眠,因為他會讓你放下防御。
重復也是非常重要的催眠,這是我們生活中使用的最重要的方法。
在意識沒有啟動之前,人已經基本潛意識建立了判斷,并做出了行動準備。如果要做一個擁有大用戶量的產品經理,你會看到的是“人欲即天理”,要尊重人欲。
課后作業:
微信是我最順手的,不假思索,立馬完成。
很多App我都是加了卸,卸了加,很多產品我都需要琢磨琢磨,啟動防御機制。
YU
今天的課了解了一個好銷售和一個產品經理的區別,更感慨的是梁寧兩次說起了想做好的產品經理人要好好學習心理學的知識,“潛意識”和“催眠”,產品人真是先在研究人和人的關系。
用到順手的是淘寶一系列,使用程度高,因為是親戚也有天然的熟悉感。
因為對銷售有天然的抵觸,所以越推銷越不會看。這種防御似乎也變成一種潛意識了。
wh
順應潛意識是最佳的產品,如何找到潛意識?大量觀察和數據分析?潛意識的影響因素:童年和重復,那是不是說不停跟客戶重復強調產品賣點最終客戶就能認可…這似乎又和順應潛意識的大前提違背了…我在說啥…自己把自己繞糊涂了……哪位親幫我捋捋…
一用就順的產品挺多的:微信、餓了嗎、滴滴打車…不順的我要吐槽iwatch,真不知道它除了裝飾(裝13)還有什么用!?躺在家里接灰好久了……
曲佳佳
我從來沒有注意過facebook,qq,wechat這幾個產品經理的共同點。而梁寧說的的確是這么回事兒。而銷售們以侵犯被人為業,我也同意——很多時候他們是要跨過用戶邊界才能成功的。
我本人是及其討厭銷售的,任何形式的銷售。認真體會,的確是因為銷售會讓我有防御:我需要什么,自然會去尋找,而無需你來銷售。也很好奇健身房的會籍顧問,理發館小哥那么賣力推銷會員卡,真會有人“上當”嗎?反正我不會!
他們說服別人的成功案例里用了什么策略?催眠嗎?好奇。
產品經理的處事風格簡直不能更符合我的內心。宿華那段讓產品自然成長的話我不能同意更多。我逛街喜歡沒人招呼,我可以隨便看的地方。這讓我沒壓力。所以喜歡逛超市,喜歡逛快銷品。但這些地方對產品本身的要求更高,對產品經理要求更高。
最近心水爆米花,那種微波爐版的爆米花,薄薄的,爆完后,膨脹成一個大包,紙質包裝的一頭就漏一個口子,很自然的我就知道對角拉那個紙包裝,打開爆米花。一切都很流暢,無需說明書自然完成。
我每次買衣服都會啟動思考。所以,衣服很少。昨天逛街想買鞋,試了個遍,也沒找到合適的,如果是快銷品店,我就直接拂袖而去,無奈有店員,我能明顯感覺到自己有壓力:試了半天,一雙不買,不合適吧。哈哈~~最后,趁人多時逃走了 。
洪柳的成長之路
一個好的教育產品也不能充斥著說教,避免開啟家長的防御意識,潤物細無聲。
水
意識即防御,突破防御,不讓用戶啟動防御。don't make me think.讓產品自然生長。催眠,如何繞過防御,微笑、重復。用戶調研,清空自己。
今天的課程一定要多多思考,之前的工作大多是BD性質的,一直在“包裝”自己的產品——最新的技術、最好的材質,然后還口口聲聲地對客戶說,全都是為你們量身定制的。真的是嗎?
“客戶買的不是鉆頭,而是那個洞。”
好吧,換你自己去買你的那個產品,你真的care它用的是那個記不住名字的材料做的嗎?現在想想,這些所謂的炫酷技術和材料,其實都會讓客戶啟動防御機制。
作業:
蘋果的Airpods,完全不需要看說明書,拿出來就會用,沒有門檻,而且有各種貼心設計:摘下耳機就自動暫停播放,帶回來立即恢復。佩戴舒適,形態就是普通耳機去掉線,做到最大的簡潔,有時候會忘記它的存在。對于我這種每天帶耳機聽課聽音樂幾小時的人,簡直太貼心——完全不需要你思考操作程序,你只要自然而然的用就可以了。相比Sony的降噪豆,操作復雜,佩戴不舒服,降噪功能也遠不如Bose,充電盒體積大,果斷退貨。
魯律師
每聽一課都更新一個認知。憤怒和恐懼是同生的一對感覺,都是來自于邊界被侵犯。恐懼是邊界、動力、痛點。
作業:在用的幫律師抵御認知恐懼的產品-無訟,開始時專業性的內容感覺還可以,時間一久僅有專業就比較乏味,缺少連接和互動,現在基本不看了。
小敬
意識即防御。任何讓用戶思考一下的產品都是在抬高自己的門檻,啟動用戶的意識,降低轉化率。
思考: 一個產品如何做到適應用戶潛意識下的選擇?
海小豚
復雜困惑的時候,靜下來,傾聽最真實的內心,或許就能找到答案,關注最真實的潛在體驗!
李野野
識別情緒和潛意識
最近有個感觸特別深的案例子,事后復盤總結的時候發現這就是一個情緒和潛意識的運用。
S上周組織社區的伙伴出去等流星雨,看星星,天氣預報的消息是有雷陣雨,對于露營,看流星雨,看星星非常不利。說完天氣情況,整個報名進展就停滯了。
C所有人都不去了,但是這是距離流星最近的時間和地點了,在風口的營地我們是有可能遇見流星和銀河的,難道就要因為可能的困難而放棄行動的可能嗎?我超級想去,我個人超級想去,但是大部隊的安全怎么保證?
R方案一我個人這周先去看看流星雨和銀河,下周再陪大家走一圈;方案二愿意這周去的人這周一起走,愿意下周去的咱們再安排下周再去。結果基本上所有人都選擇了這周去,結果也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好,迎來了流星雨和銀河。
在初步探討中,有部分伙伴基于安全的角色考慮給的建議是下周去,但是當我給出了選擇方案,大家做出的選擇卻是另一種選擇。這個案例跟sony雙色音響的選擇類似,做一個選擇提供方,對于解決問題有更好的推動。
JingYi Li
1. 可以通過直覺的,還是拿keep,改版之后,幾乎沒有思考,按了那個跑步的圖形就開啟了,非常自然。(keep會火是有原因的)
2. 不想用的產品太多了,比如,其實支付寶的使用感覺是有點復雜的。
果
做大用戶的產品經理要放下主觀愿望,接納不同的觀點,不去說教,用戶自己的潛意識可能是他選擇產品的首要原因,而非意識驅動。了解用戶的群體特征,分析群體人格即潛意識,才能有針對性地做出符合用戶潛意識選擇的產品。自生長而非產品經理驅動性的生長是一個好產品的特性。產品就在那里。所以形式上是不是一個簡潔、高效、有傻瓜式的功能這樣的產品更受大眾歡迎?
放下主觀愿望接納不同的觀點和聲音,這點最受用。可以用潛在用戶問卷調查數據來了解他們的潛意識,對癥下藥,將事半功倍。
最近用到的好產品不假思索的用的snapseed,修圖軟件。VUE視頻編輯軟件。符合我的潛意識:簡單,高效。
對比琢磨了一下沒有馬上應用的產品:黃油相機。稍微復雜一點,里面附加選項太多,浪費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