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趙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向太后于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
宋徽宗即位之后啟用新法,在位初期頗有明君之氣,后經蔡京等大臣的誘導,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后來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匆匆禪讓給太子趙桓,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于都城紹興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東南35里處)。
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后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藝術天才與全才。被后世評為"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編寫《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說如果當初章惇的意見被采納,北宋也許是另一種結局。并還說如"宋不立徽宗,金雖強,何釁以伐宋哉"。
今天是傳統節日中秋節,讓我們一起欣賞宋徽宗的《閏中秋月帖》,如下:
趙佶《閏中秋月詩帖》紙本,楷書,橫44.5厘米,縱3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這件《閏中秋月詩帖》為“瘦金體”的典型作品之一,“瘦金”即有“瘦筋”的含意。這是一首七言律詩,用筆勁健挺拔,而又不失嫵媚。
閏中秋月
桂彩中秋特地圓,況當余閏魄澄鮮。
因懷勝賞初經月,免使詩人嘆隔年。
萬象斂光增浩蕩,四溟收月助嬋娟。
鱗云清廓心田豫,乘興能無賦詠篇。
這幅詩帖,就是展現了宋徽宗“瘦金書”神采的精品之一。帖上的每一個字都細瘦、挺拔,筆劃舒展、遒麗。在轉折處,都明顯可見書家刻意將藏鋒、露鋒、運轉提頓的痕跡保留下來,形成橫畫收筆帶鉤,豎畫收筆帶點,撇似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而內斂,連筆似飛而乾脆等特點,通幅極具精神。
趙佶的書法,早年學薛稷、黃庭堅,后又參合褚遂良諸家,出以挺瘦秀潤,又變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觀賞作品,我們發現,其線條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畫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有些連筆字像游絲行空,已近行書。其用筆源于褚、薛,只是寫得更瘦勁;結體筆勢取黃庭堅大字楷書,舒展勁挺。這種書體從美學的角度講:麗美之氣襲人,婀娜多姿。在古代皇權集中制的時代,一般的情況下,肅穆、莊重、典雅和大氣是皇家風格的主要特征。但是,歷史似乎在動蕩的宋朝發生了非規律性的扭動,從而造成了皇權和皇家審美標準的大逆轉。趙佶荒廢朝政、一心沉溺于書畫藝術這一事實,推動了他藝術天分的表露和宣泄。而他的美學標準也隨著扭動的歷史現實化而變得大背傳統,形成獨特的一種藝術風格。這可能就是宋徽宗“瘦金體”書法形成的歷史淵源吧!但是,優秀的藝術流派是以它優秀的藝術價值流傳的,藝術的光芒不會因創造者某一方面的缺失而受到因影響。趙佶的“瘦金書”墨跡,優雅之氣與瑰麗之氣并重,正如岳珂在《寶真齋法書贊》稱贊他的書法所言:“金縷之妙,細比毫發,殆與神工鬼能,較奇逞并于秋毫間。
祝書友們中秋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