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逛產品圈時,有人說了一道面試題“北京有多少加油站?”,讓我想起了5年前,本人面試產品助理時,寫得答案:“請百度一下"。答案很糟糕,但還是非常感謝那家公司,最后讓我通過了面試,正式踏入了互聯網圈子。
有一篇文章寫關于這道題的我覺得特別好,原文鏈接:https://www.sohu.com/a/227500802_200664
正文如下:
MBB真題: 北京有多少個加油站?
簡單來說,市場估算 就是讓面試者估算一個具體的數,可能是市場規模(比如智能手機市場的大小),可能是生活中某些常見事物的數量(海淀區有多少臺打印機),也可能是某個具體的、細節的商業問題(樓下的星巴克一天的營業額)
話說,Market Sizing 究竟在測試 candidate 什么樣的能力呢?作者以為至少有以下四點:
1. 清晰的思路:估算的每一步都必須邏輯清晰、思路明確,要把一個復雜的問題拆解成多個簡單的元素,并且有效的把這些元素組合起來。
2. 清楚的表達:能把自己的想法明明白白地傳達給面試官,讓面試官也理解你是怎么思考和處理這個問題的。
3. 準確的計算:咨詢顧問無法避免和數字打交道,對數字的敏感和比較強的計算能力也是必要的。當然,這些計算僅限于加減乘除。
4. 必備的常識:估算少不了假設,而假設大多基于面試者的常識。有些公司甚至會不止希望做到有常識,而是希望看到良好的“商業嗅覺”。
這篇文章會仔細探討第一點(清晰的思路),即:要用怎樣的框架和結構化思維來對付估算類的問題。而對于第二、三、四點(表達、計算、常識),則只能靠每一個面試者自己下功夫練了。
如果覺得自己說的不夠清楚,可以嘗試對著鏡子練習,或者拿個錄音筆錄下自己的答案然后仔細聽;如果沒有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可以主動積累(比如北京的常住人口、家庭戶數,網上都查得到);要是計算容易出錯,那就多做一些加減乘除練習題吧。
下面我就配合一個例子講一下,怎么用清晰的思路來解決 市場估算的問題。
請估算北京有多少個加油站?
面對這個問題,沒碰到過的同學大多還是容易覺得亂的。會在心里嘀咕:北京有多少個加油站?臥槽這個可怎么做,老子平常又不去加油站。
保證開頭步驟的正確是做 市場估算 最重要的。先記住絕大多數估算的實例都至少有兩種思考方式:從需求方或者供給方 。
狹義的來說, 需求方就是從需求的角度來考慮(估算的時候認為:市場/客戶的需求有多少,規模就有多大,即需求決定了量,生意是供過于求的)而供給方就是從供給的角度來思考(估算的時候認為:商家能供給多少,數量就有多少,由供應決定了量,是供不應求的)。
廣義地來看,需求方就是從銷售發生的角度來考慮,供給方就是從真實存在的角度來估算。這兩個概念我認為并不需要分的特別清楚。而且對于一個具體問題該從哪個角度出發還是很好判斷的。
不過,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80%以上的估算還都是會希望 候選人 先從 需求方 來出發的。
怎樣解這個題目?
好,那么回到加油站的問題,我們從需求的角度來考慮。加油站是滿足了啥需求?車加油的需求唄。所以應該把問題“估算加油站的個數”,轉化成“估算汽車需要加油的需求”。
那么究竟怎么轉換呢?有些候選人在這里(估算的開頭)就開始慌了,還沒有想清楚兩者的關系究竟是什么就開始說,然后開始盲目的算。
我想在這里強調的是:不管是什么估算的情況,請一定不要在剛上來就告訴我,“北京/中國有多少人口,其中有多少是有車的,有車的人一年加多少升油…”我非常不愛聽這樣的開頭,我相信很多面試官也不會喜歡。
我明明問你的是北京有多少個加油站,你干嘛一上來就告訴我北京有多少人口?盡管可能很多的 估算實例到最后都會落到人口數量上,但是,請不要一開始就這樣做。
原則一:請務必從問題出發開始想起!
也就是說,無論我讓你估算什么,你一定要先回答我的都是:“您讓我估算的這個數,我想先通過估算 x ,再估算 y ,再把兩者進行 z 運算,這樣就能得到了。您看這種想法行不?”
請記住,所有的咨詢面試都是一樣:在你開始說你想說的具體內容之前,一定要先告訴面試官,你接下來想說的東西是什么。結論在先,細節在后。
//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
好,那我們繼續從問題出發:北京有多少個加油站?如果我們從 需求 的角度來出發(就是認為供過于求),即:所有的車只要想加油,就能加到油。那我們要考慮的第一個指標應該是:到底有多少車需要加油?這個問題一問出來就覺得好像還不太對。似乎所有的車都需要加油(除了 Tesla 要充電以外)。
所以這個問題要加一個“時間限制條件”,比如,“某具體的一天,北京有多少車需要加油”,即“每天需要加油的車輛數”。
而第二個要考慮的指標則應該是,“在這具體的一天里,平均每個加油站能夠滿足多少輛車的加油需求”,我們可以稱它為“每天每個加油站的容量”。畫出圖來表示就是:
很多面試者要估算加油站,都會聯想到車輛數,以及每個加油站的容量。我在這里見到面試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直接拿車輛數,去除以加油站每天的容量!親,車輛數的單位是(輛),加油站每天的容量的單位是(輛/天),你除一下的話,得到的單位是(天)。這是不對的!
所以一定要仔細一點,從問題出發,把估算第一層關系搞對啊!不然不都白算了…
所以你的回答應該是:
“為了得到北京的加油站數量這個數字,我要估算兩個數字,分別是“北京每天需要加油的汽車總數量”,和“每天每個加油站的平均容量”,即每天每個加油站能滿足多少輛車的加油需求。
我用北京每天需要加油的汽車總數量,除以每天每個加油站的平均容量,就能得到北京加油站的數量。”
當你把這段話說出來,圖也畫出來,你的第一步就完成了:在一開始就告訴面試官你的估算方法。如果我作為面試官,而你給我這樣的開頭的話,我會給你一個很強的印象分。我也會在這一刻開始相信,你的思路很清楚,你知道你在說什么。
好了,那么你可以繼續了。
“接下來我就想先估算北京每天需要加油的汽車總數量,等估算完了再來估算每天每個加油站的容量。”(時刻告訴面試官你進行到哪兒了,還要怎么進行)
怎么估算北京每天有多少輛車需要加油呢?很簡單啦,就是用汽車的總數量,再乘以平均每輛車加油的頻率(比如十天一次,就是1/10)。
如圖:
加油的頻率這個數字我們還是有一點 感覺 的。對于私家車的話,開的頻繁的話,三五天一次,開的不頻繁的話,倆禮拜一次;對于公家車(比如公交),那可能每天,或每兩天都得加油。總之這個數字我們是有概念的,那我們的重點還是放在怎么估那個我們比較沒概念的問題上:北京的汽車總數量。
?怎樣合理分解你的問題
原則二:合理分解你的問題,并且抓住真正重要的那個部分!
好了,現在就變成非常經典的問題了:北京一共有多少輛汽車?那碰到這個問題,很多同學又開始了:“北京有兩千萬人口,平均3個人組成一個家庭,平均每xx%的家庭有車…”從問題出發!
北京有多少輛汽車?要回答這個問題的第一件事應該是,告訴面試官,你認為啥才叫汽車。
汽車有很多種,按照使用者分,可以分為:私家車、商用車、政府車、公交車、出租車…當然你也可以按型號分( PV 、 SUV 、重型…),按品牌或國家分(日系車、德國車、國產車…)等等。不過,既然我們是在估算,所以我們還是習慣性地要從需求一側開始想起,也就是從“所有者”一側想起。那么,比較合理的分法應該是:私家車和公用車。因為私家車的所有者是居民,公用車的所有者不是居民。
所以我們簡單地只先把車分為兩大類:私家車和公用車。如下圖:
當然啦,你要是想分的細一點,把公用車分成公交車、出租車、政府車等等也行,我這里只是為了方便。一般的 市場估算都只是十五分鐘以內。把整體的框架完成要比糾細節要重要。
好了,用你的常識告訴我,是私家車多還是公用車多?
嗯,當然是私家車多。所以你的真正應該重點估算的部分是私家車。其實對于很多這種需要平行分成好幾類的情況,面試官都會讓你只關注于多的那一部分,而忽略少的那一部分。這就是我上述提到的“抓住真正重要的那個部分”,也就是,先重點估算一下有多少私家車。
那如何估算北京的私家車數量呢?還是從需求的角度開始想起啦。開私家車的是誰?當然就是私家車主啦。不過這個時候終于到了我們非常熟悉的估算持有品了。持有品數量 = 持有者×平均持有個數。這個地方有個小 tricky 的點,就是,車除了可以按照車主來估算,更合理的方式應該是按照家庭來估算,因為車這種東西是家庭使用品。
所以公式是:北京的私家車數量 = 北京擁有車的家庭 × 每個家庭擁有的輛數
還是畫出圖來:
對于“每個家庭擁有的輛數”這個數字,是一個略大于1的數,似乎沒什么好繼續 break down 的了。那么“有車的家庭”呢?我們還可以繼續分解它:
有車的家庭(數)= 北京市所有的家庭(數) × 其中有車的比例。
如圖:
好了,我們終于得到了拆無可拆的公式:
汽車總數量 ≈ 私家車數量 = 全部的家庭(數) × 有車的比例 × 每個家庭擁有的輛數
其中,全部的家庭(數)是一個我們已有的知識(大概700萬戶),而有車的比例、每個家庭擁有的輛數,都是需要我們去賦予我們的假設數字了。雖然很多同學如果直接從“北京有2000萬人口,平均3口人組成一個家庭”出發,也可以列出同樣的式子,不過,我仍然把這個方法教給大家。
這算是一種Top-down:就是“由上而下,由目的開始,推理出達到目的的方法及其細節”。而很多同學習慣的那種從人口出發的方式叫做 Bottom-up ,就是“由下而上,由要采取或能采取的行動開始思考,最終看這些行動能否達到目的。這兩種思考方式沒啥好不好的區別,在很多咨詢公司里也都在用。但對于做 case ,這種對邏輯框架感要求很高的場合,我個人感覺還是 top-down 比較好一點。
而我上面畫出來的那些圖,其實就是一種“議題樹狀圖 ”,是展現邏輯思維框架很常用的方式。
好了,做個 case 不要扯那么高端,有的時候真是受不鳥我們這種裝逼的人。
原則三:分情況考慮
?怎樣做“分情況考慮”
對于不同的家庭,“有車的比例”和“每個家庭擁有的輛數”這兩個變量都是不一樣的。想當然我們就知道,對于收入高的家庭,有車的比例也會高;對于收入較低的家庭,有車的比例也會低。同理每個家庭擁有的輛數。
當你面試面多了,你就會發現,當你說完你的思路并給出你的假設數據后,面試官總會 問你 你:“你這個數從哪來的呀”,“你覺得這個數高了還是低了呀”…其實不 分情況也真沒啥不行,腦子里估個平均就是了,但是合理的 分情況 就可以應付面試官對你的質疑啦。
具體來說,就是這樣:
列一個表格,把家庭按收入結構分為高、中、低三檔,而每一檔的“家庭數”、“有車的比例”和“每個家庭擁有的輛數”都不一樣。具體來說,高收入的家庭只占10%,但卻假設全都有車,并且每個家庭都有兩輛;中等收入的家庭是絕大多數,占60%,其中有一半的家庭有車,并且只有一輛車;而低收入的家庭只有十分之一是有車的,有也只有一輛車。
當然,這個分法和數字假設并不準確,也不一定是最合理的。我們可以有很多種分類的方法,這些數字也會因我們每個人的見識不同而存在差異,我只是展示其中一種可能的方法。其它比如,“一口之家/兩口之家/三口之家/多口之家”這樣的分法也很合理,甚至是他們的組合,比如:“高收入的三口之家”、“低收入的一口之家”……只要你想做 分類,就可以做成很多、很多種。
通常,對于人口這樣最常見的分類單元的話,“年齡、性別、地域、收入”是最常見的幾種 分類 的方法。
好了,接下來一步就是把表格里每一行的數字乘起來,再把每一行的結果相加,就是答案(北京有多少輛私家車)啦:
700萬×10%×100%×2 + 700萬×60%×50%×1 + 700萬×30%×10%×1 = 370萬
所以,北京有私家車370萬。好了,如果你在一個真實的面試中,把相對重要的部分(私家車)算到這么細,面試官往往就不會再要求你算那個次要的部分(公家車)了。你可以自己給那個部分一個合理的比例,比如20%(也就是接近80萬輛),然后加總起來就可以繼續了。當然,如果我要是非要估公家車的數量,也可以估,那就是按照公交車、出租車、各種車來慢慢估,每一個都可以成為一道獨立的? 題目呢。
于是,北京的車輛總數就是370萬+80萬=450萬。
(你也可以把“加油的頻率”這個數字投影到上面的那個表格里,但我是認為“加油的頻率”和收入關系不大,而且想順便驗證一下自己對于北京車輛的估算這個數準不準,所有就沒這么做)。
所以我們簡單起見,就直接加油的頻率就好了。我們就假定它是1/10(平均每10天加一次油)。當然,這個數字也可以通過 分類不同的車型、車種,來說明它的合理性,我就不在這里寫的那么詳細了。
所以,北京每天需要加油的車輛應該是:450萬×10%=45萬(輛)。
?估完車輛數目之后怎么辦?
“好,我已經估算完了北京每天需要加油的車的輛數。那我接下來就要估算每天每個加油站平均的容量了”(在面試中間不斷地告訴你的面試官,你之前做了什么,你接下來還要做什么)。
對于“每天每個加油站的容量”該怎么估算,我認為也要習慣性地按照是從 供不應求還是供過于求來考慮。我認為,對于加油站這種大多數都是24小時營業的業態來講,一天的某幾個小時應該是供不應求的,而其它時間應該是供過于求的。
如圖:
假設 供不應求 是每天6個小時,就是在這6個小時里上加油站要排隊,而 供過于求 是剩下的18個小時,即無須排隊,我們來計算一下每個加油站每天的容量:
(由于這里的邏輯還比較簡單,我就直接不畫成邏輯圖了)
假設對于一個 典型的加油站來講,有三桿加油槍。
對于 供不應求來講,所有的車都在排隊,所以三桿加油槍同時使用在給車加油。假設五分鐘能加滿一輛車,那么一個小時里,一桿槍就能加12輛車,三桿槍就能加36輛車,在這全部的 供不應求(6個小時)里,一個加油站總共能服務的車輛數就是36×6=216(輛)車。
對于 供過于求 來講,車不排隊,我們假設五分鐘才來一輛車,那么一個小時加油站能 serve 的車是12輛,在全部的 供過于求(18個小時)里,一個加油站總共能服務的車輛數就是12×18=216(輛)車。
所以,我們認為一個加油站一天能服務的車輛總數是216+216=432(輛)車。
“好了,我們已經估算出北京每天需要加油的車輛數是45萬輛,又估算得出每個加油站每天的平均容量約是430輛車,我們用這兩個數相除,就是我們要的答案。”
北京的加油站數 = 每天需要加油的車輛數 ÷ 每天每個加油站的容量
= 450,000(輛/天)÷430(輛/天)≈1000
所以,估算得出北京有1000個加油站。
?其他方法有哪些?
當然,估算加油站還有其他的方法,比如按照路段來估算,按照企業來估算(北京的加油站基本被中石化、中石油壟斷,還有少數外企的幾家)等等。這就都是以廣義的 供給方 的角度來考慮了。這些方法往往都需要一些上網相輔助。不過,當面試官問你“ How can you verify your result ”的時候,你可以用這些想法來回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