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弟弟7月+了,開啟了輔食大幕。
皮弟雖然瘦,但是是個饞嘴猴,看到大人嘴巴在動,他也吧唧吧唧嘴,咀嚼著空氣也能吃出津津有味的造型來。
看見誰吃個新鮮東西,當然,一切他沒吃過的東西他都認為是新鮮玩意兒,他及伸出手去,啊啊叫個不停。運氣好遇上沒有油鹽糖的東西,給他一口,那個滿足的笑啊,能泛出泡泡來。
看著皮皮弟弟開始吃桃泥,蘋果泥,魚泥,土豆條,小米粥,雞蛋黃……桃姐堪稱血淚交加的輔食之路浮現眼前。理理思路,整理一下小寶寶吃飯的各項注意事項。對于家有二寶的自己,提示,警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第一點,一定不要強迫吃飯。
很多很多中國的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隔輩親,疼孩子。生怕孩子吃不飽,尤其是針對還不會說話的寶寶,她/他還不會出口拒絕。家長想,再多吃一口吧,吃得多長得壯,看,這個雞蛋還剩了小半個沒吃完,早餐標配兩個雞蛋,昨天吃完了,今天怎么能不吃完呢?于是繼續給娃往嘴巴里填。全然不顧寶寶舌頭往外頂,嘴巴不咀嚼,食物已經順著嘴角的哈喇子流了出來,腦袋已經氣哼哼扭到一邊。
寶寶雖然小,但是您也不要侮辱俺們的智商好不好,人家已經示意不想吃了,干啥還要塞進嘴巴里。為了滿足你們大人對我們提出的每天早晨一個蛋的完美主義要求……寶寶心里苦啊,有苦說不出啊!
如果,誰往大人你的嘴巴里使勁塞你已經不想吃的東西呢?請尊重寶寶。
第二點,一定不要追著喂飯。
這點適用于一歲多已經會跑的寶寶。大人說,她不好好吃飯,那么瘦,再不追著喂點,還不餓飛了啊!
先說說追著喂飯的好處:寶寶多吃了一兩口,啊呀,大人好欣慰,功夫沒白費。在說說追著喂飯的壞處:1.容易消化不良,2.容易岔氣引起嘔吐,3.容易讓寶寶注意力不集中,吃中有玩,玩中有吃,這是一種怎樣的生活。4.形成習慣貽害萬年。
寶寶前面跑,家長端著碗屁股后面追,多么和諧美妙又驚悚的一幅畫面啊。寶寶得是有多么的得意,看,你追我啊追我啊!家長多么的辛勞,小祖宗,你吃一口我灑一頭汗啊!哎,其實家長省省這個體力,干點什么不好呢?哪怕是在廚房給娃多準備一道蔬菜,沒準他還多吃一口。
寶寶如果不老老實實坐在那里吃飯,只想著玩兒,說明她還沒有那么餓。就讓她玩兒,一心一意的玩兒,玩累了,餓了,自然坐在那里乖乖吃飯去了。
實踐證明,新中國成立以來,還沒有餓飛的寶寶。
第三點,按點按頓吃飯,樹立飲食規矩。
讓寶寶意識到,吃飯時間到。吃飯要坐在小餐椅上,自己拿起勺子,自己吃。
如果不吃,可以,下去玩兒吧。飯菜會在桌子上等待小主人半個小時,如果過了吃飯時間,那么飯菜就要收走了!
所以,家長要做的就是,提供盡量多樣豐富的飯菜,擺在桌子上,供寶寶選擇;過了飯點,把飯菜收走;把家里零食收起來,告訴寶寶,你要到晚餐時間18:00整才有飯吃了。
挨餓兩次,寶寶肯定就能對自己的行為有意識了。哦,不吃飯好餓,啊?餓了也沒有零食吃,奶奶/姥姥/媽媽好狠心,一定要到下一頓飯點,時鐘走得好慢啊……不要懷疑人類小崽子聰明的大腦,那可是從你那里繼承來的。
這頓吃的少,下頓她自然就吃得多了。飲食習慣養成好了,看娃吃飯簡直是一種享受好不好。那原始的基因自帶的吃嘛嘛香的小表情。
第四點,尊重寶寶,把勺子交給他/她。
皮皮弟弟最愛搶勺子。他喜歡大權在握的感覺。
媽媽如果把勺子從他手里奪過來,必然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嚎啕。
好吧,給他勺子。皮弟拿著勺子那個得意,那種叱咤飲食屆的帝王風范。他用還控制不大靈敏的手緊緊攥住“武器”,好容易戳進碗里,把米粉肝泥粘了點在勺子上,又顫抖著手往嘴巴的方向送。還離得好遠呢,嘴巴就已經長得大大的在迎接食物的到來。眼看舌尖要碰到米粉肝泥,手過于用力,一抖,泥兒掉了。
皮弟空蕩蕩的嘴巴流出一行清澈的口水,人家鍥而不舍地,用手指抓起泥兒,掙扎著把手塞進嘴巴里。啊,那個滿足。順帶著,還糊了自己一臉糊糊,看,眼皮上,鼻尖上。
家長這時候要做的,就是拿著另一把勺子,幫助他吃輔食。其實在寶寶餓的時候,他是沒有心思“玩兒”食物的,吃了半飽之后,人家才有心力去跟食物玩耍。家長可以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旁觀寶寶吃輔食的各種囧態萌狀,并適時地給予認可和鼓勵。哈哈哈。
第五點,認可寶寶飲食胃口的差異性。
吃飯這個事情,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有的寶寶愛吃肉,有的愛吃面食,有的愛吃蔬菜。有的胃口大,有的胃口小,有的愛喝湯,有的愛吃干飯……
口味的差異大部分是后天養成的。但是胃口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
比如,我家這兩只。桃姐就屬于天生胃口小,胃口又淺。經常吃不了多少就飽了,一口喂不好,張嘴就吐了(回到前面,喂飯不可取)。有時候,自己遇上喜歡吃的,著急忙慌的吃兩口,沒有好好咀嚼,一下也吐了。
對于飲食方面這樣脆弱的寶寶,我想能做的只有:提供多樣的食物,充分尊重她的胃口大小,不與其他寶寶比較,尊重她的飲食進度,提醒細嚼慢咽。
杜絕,人家孩子如何如何,人家孩子多胖多重……試想,孩子如果說,人家媽媽如何如何,人家媽媽多美多瘦……我們又該作何感想?
第六點,不給寶寶貼標簽,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不要告訴寶寶,你是個不愛吃菜的孩子,你是個不愛吃飯的孩子,你是個吃不飽的大胃王,你是個……
寶寶今天不喜歡吃菠菜,可能明天就喜歡了呢;寶寶今天不愛吃飯,可能下周就喜歡了呢;寶寶今天吃塊大一點,硬一點的食物卡住了,可能下個月就吃得很順暢了呢……
不要給寶寶貼標簽,標簽就是心理暗示,會把寶寶往大人定義的方向引導。
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寶寶,她/他一天天在長大,在進步,不會永遠活在一歲。
比如我們桃姐,最近也是自己吃飯,并且倡行了“光盤行動”。她把吃光了米飯魚肉和青菜的盤子舉到我面前,得意的說,看,我又吃光了。
飲食無小事,看,桃姐從吃飯上獲得了成就感。
這是多么應該鼓勵的事情啊!
民以食為天。
我們把寶寶吃飯的事情搞復雜了。其實,完全可以把它簡單化:提供盡量多樣的食物,微笑著把勺子遞給寶寶。
你會發現,一歲以前,你還需要幫助寶寶吃飯,等一歲以后,你完全可以坐在旁邊淺啜一口香濃的咖啡,或者啃上兩口排骨、雞腿,怡然自得地看著你娃吃得風生水起、滿臉糊糊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