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簡書: 交流故事,溝通想法
? ? ? 知乎: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 ? ? 知乎經過5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問答模式源源不斷的產生優質內容,現在可以稱得上最有影響力的中文社區。簡書作為后起之秀,目前的用戶增長速度應該是比較快的,但不管是內容的質量和影響力跟知乎很是有較大的差距,但我依然看好簡書和簡書團隊。
? ? ? ?基于問答模式的知乎雖然目前雖然內容數量和質量還是較高的,但依然有著明顯的局限和斷層。由于知乎的互聯網基因,使知乎在哲學,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內容明顯偏科,由于知乎的問答模式,答案的產生多是基于問題的回答,至于答案在文字編輯和完整性上有著先天缺陷。(雖然知乎發展的專題,但效果并不明顯,如果把專題像知乎日報一樣獨立出來,單獨運營,那可能是另一番景象了,一條賽道上跑兩輛車總還是有限制。)
? ? ? ?知乎的局限恰恰是簡書模式所能彌補的,簡書內容的文章的形式更適合一些內容性較強的內容,比如說哲學,歷史等領域。同時也可以在語言上有更多的可玩性,在知乎上你可能不太能看到一些優美的散文。
簡書在營造溝通和交流的氛圍上還須努力
知乎:有人拋出了一個大伙感興趣的話題,大家圍過來一起討論,有高人給出高見,有人圍觀,有人鼓掌,也能看到觀點的爭執-評論區也很精彩。
簡書:有人有一個故事或觀點在簡書貼出來跟大家分享,感興趣的人圍著一起看--目前的簡書更多的是:分享故事,展示想法。
盡管都是分享社區,在溝通和交流上的氛圍上簡書不管是產品設計還是運營都還沒有到達理想狀態,不管你是問答模式的分享還是文章模式,我聽了你的見解并不等于溝通。
文章質量和文章內容的豐富性。
? ? ? ?雖然目前簡書的有許多的不同的專題,但是翻開七日熱門和30日熱門的文章,便可以看出在簡書哪類文章更受歡迎,主要用戶群在哪里。雖然某些領域的內容不是大多數人感興趣的,但產品上設計上應該有所照顧,長尾效應往往會帶動新的用戶增長。
? ? ? 簡書整合了了閱讀和寫作,作為一個UGC社區,不管是簡書還是知乎,其優質內容都在來自核心的優質用戶的分享,在沒有任何物質金錢的刺激下,如何運營和引導這部分核心用戶分享和編輯高質量的內容格外重要。知乎的做法是增加優質內容的曝光率,引導用戶給作者點贊,評論,增加活躍度,增加交流。果殼之所以如今難有大突破多半受限于內容生產模式。隨手的一個贊和評論對于讀者基本沒有多少影響,但對于作者確是莫大的鼓勵,南派三叔也說過最初寫小說放在網上的動力來自網友對他的作品的認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知乎的優質答案可以輕松獲得不少的贊同,除了用戶數量的龐大,產品設計上對于用戶的引導也是功不可沒。
對比一下知乎是怎樣的在設計上引導讀者和作者交流的。
? ? ? ?在進入讀者進入閱讀后,知乎的右上角的點贊大拇指和底部收藏,評論,以及走著的頭像等是跟隨式的,極大的調動了讀者的評論和贊同欲望。而簡書的點贊紅心需要讀者閱讀完整篇文章之后才可文末看到點贊和分享等操作,而且在視覺上相當的隱約。我想簡書這樣設計的考慮是希望讀者可以沉浸在閱讀中,我到覺得這是簡書想多了,我在知乎一口氣讀完一篇幾千字的回答也沒有覺得知乎那樣的設計會影響我的閱讀。所以在知乎的很多優質回答可以有很多的贊同和評論在設計的引導上也是有很大關系的。?

?
簡書的首頁,建議可以再文章標題下加上一句推薦語:包含文章大致看點,節省很多用戶的試錯成本,你僅僅看我這篇文章的標題恐怕不知道我在寫什么。

簡書的關注欄設計欠推敲。
? ? ? ? ?關注欄放在一級菜單里,不知道小伙伴會不會刷關注欄的文章,反正我很少點開,因為,關注欄里面的文章不僅有關注作者的文章,還有關注的專題里的文章,并且沒有做出區分,這使得我關注欄的文章很多很雜,就算我取消關注了不少專題,但結果依然沒有多大的改觀,關注基本被頻繁更新的專題占領,而專題的內容我想看的并不多。
建議可以在關注欄下面分成:關注的作者和關注的專題兩個欄目,或者標明文章來自關注的作者還是來自關注的專題。
最后
I ?LOV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