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愛情比作讓世界轉動的齒輪,金錢則是那軸上的潤滑油。
成長小說。《人性的枷鎖》是毛姆的半自傳體小說,
理想與現實,到底哪個來得更加實在,更加重要?究竟是要仰著脖頸欣賞暗夜里釘著的明月,還是要低下頭顱撿起道旁一枚閃著寒光的六便士銀幣?
閱讀成長小說時,有一則方法可以取用,即試圖將自己代入情景,隨文中的主人公一同成長,在他生命的每個重要轉折點都感其所感,才能更好地體會整個故事所傳遞的精魂。
菲利浦從奢侈的大手大腳花錢的有疼愛他的父母的家庭,去到刻板節儉得有點吝嗇的大伯家生活長大,這個落差很大啊。看菲利普是如何調整自己適應變化,這一變化又對他的未來人生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又來到了寄宿男校,可憐的菲利普。
在自己心中已經搭起了一個避難所,一個能夠遠離生活中種種悲戚之事的地方。他在冥冥之中創造了一個完美的幻境,而幻境之外的現實世界則是無盡苦澀與失望的源頭。
對各色老師的描寫真生動。
是不是每次當你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東西后,都會后悔不迭?——對人心理的描寫真一針見血。
對文學有獨特的見解,能將自己的一腔熱情痛快淋漓地表達出來。他能與作者感同身受,看到其身上的所有閃光點,再滔滔不絕地圍繞作者進行評論,其中不乏許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主人公與老女人的露水情緣,涼薄的男人和女人啊!主人公對此的粉飾。主人公步入學徒生涯,會記學徒只做了一年。著重描寫了他在倫敦的孤獨。因為身體的殘疾和孤獨菲利浦不顧一切代價地希望成為別人而不是自己。“在巴黎,好像殘疾并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從出生開始帶著的枷鎖現在開始慢慢地消失了。情愛的枷鎖似乎只是剛剛開始。
去巴黎學畫畫。安排克朗肖這個人物用意何在?探討生命的意義嗎?“我親愛的朋友,”克朗肖當時是這樣說的,“根本沒有什么道德概念!”——原來克朗肖的作用就是幫助菲利普破除道德這一人性的枷鎖。克朗肖波斯地毯的梗不知什么意思。
他愛上的不是人,而是愛欲本身。
一名出色的畫家必須能畫出兩樣東西——人和人靈魂的訴求。
對享樂的追求是促使人類盲目前行的唯一動力,也正是這種放肆的欲望剝奪了所有快樂。
一個人之所以要畫畫,是因為他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畫畫是一項人體機能,只有少數人才有的。批評指正對藝術一點作用都沒有。人們評判的都是些客觀事實,可藝術家從來都不是客觀的。
畫畫是從里到外的藝術——要是能強迫所有人用我們的方式看世界,那我們就稱得上是偉大的畫家了。
成功既不是腰纏萬貫,也不是聲名遠揚。到底是什么呢?他也沒有確定的答案,也許閱盡世間百態或者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就是一種成功吧。
曾幾何時,他也曾有著美好的設想和無盡的希望,但挫折和打擊卻一點點消磨了他的銳氣,讓生活變得晦暗無光。日復一日的推杯換盞變成了快樂的唯一來源,未來也漆黑一片,沒有光亮。——還是將成功定義為腰纏萬貫,更加容易。
真正的畫家、作家、音樂家的身體里都有那么一股力量,在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這種力量讓人無法抗拒,只得為了藝術奉獻出自己的一生。他們臣服于一種無意識的影響,被占據自己身體的本能玩弄得團團打轉。生活從他們的指縫中溜走,白白被荒廢殆盡。
好不容易發現了自己的平庸,但卻為時已晚,這才是最殘忍的事啊。
疼愛主人公的伯母去世了,主人公也確認了自己并沒有畫畫的天賦。飛利浦回到了英國,準備開始醫學生的生涯。倫敦的醫學生生涯,讓主人公遇到了第1段刻骨銘心的愛戀,這是一場求之不得的愛戀。母性的諾拉幫助菲利普走出來了,成長了。正當我以為菲利普會從情愛的枷鎖里出來的時候米爾德里德回來了,菲利普還愛著她。可憐的菲利普又一次被米爾德里德玩弄了感情。善良的菲利普遇到做皮肉生意的米爾德里德,又幫了她一把,最后這女人求愛不得報復菲利普一番離開了。菲利普投資失敗露宿街頭后,做起了商場指路員。
“只要不驚動警察,做任何事都要隨心所欲。”
在巴黎的那段日子里,最讓他視若珍寶的就是精神上的自由。
似乎決定我們行事方式的不是我們的思維方式,而決定我們思維方式的正是我們的為人。
只要了解了一個人,那么關于他哲學體系的所有問題也自然會迎刃而解。菲利普認為想要了解一個人必須通過三種不同聯系:他與其所生存世界的聯系,他與身邊人的聯系,以及他與自己的聯系。
他在德國待了一年,又在巴黎生活了很久,學習起懷疑論的教義來自然非常從容、得心應手——旅居國外的好處。
他告訴自己力量才是王道。一邊是社會——一個遵循著特有規律而自我發展、自我保護的獨立有機體;另一邊則是個人。凡是對社會有益的行為就被標榜為一種美德;而對社會不利的行為則要貼上罪惡的標簽。善與惡無非就是這樣來的。罪惡是自由的人們應該擺脫的一種偏見。社會有三把利劍專門用來對付人:法律、輿論和人們心中的道德良知。
他曾經想過愛情的到來必定氣勢洶洶。一旦墜入情網,整個世界都會春暖花開。他曾經期盼愛情能夠帶來如癡如醉的幸福,可現在當愛降臨,品嘗到的卻只有靈魂的渴求和痛苦的欲望,這般苦澀是他從不曾想過的。
藝術(他看待自然的角度本身即是一種藝術)能拯救靈魂于水火之中。
口袋空空又想暢游,只好當醫生了。——從來沒想過做醫生有這樣的好處。估計外科醫生跟內科醫生不同,以前的醫生跟現在的醫生不同。
他想過將來應該怎么做,可不知為何,真等到需要行動了,反而在本能和情感的支配下敗下陣來,活像一架由內外兩股力量共同作用的機器。理智充其量只是個旁觀者,事實鮮血淋漓地暴露在眼皮底下,他卻無力干預。
他們確實不是作惡之人,只是斤斤計較、俗不可耐,就連幽默感里都帶著膚淺的低級趣味。
活著究竟有什么意義?人生在世,所作所為皆是徒勞
付出與回報如此不相稱。年少時的燦爛希冀只落得破滅殆盡的下場。如果生命是一座天平,那么傷痛、頑疾與不幸已經把一端壓得傾斜不平。究竟為什么而活?
一句話把人的一輩子概括:生而受難,久難而終。生命沒有意義。人活著沒有目的。一個人是否降生在這世上,是否還活著或已經死去,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事。生命微不足道,死亡更無足輕重。
似乎人生中最后一重枷鎖已經從他身上卸掉,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徹底的自由。他的卑微成為他的力量,他忽然覺得自己可以和迫害他許久的殘酷命運來場勇敢的對峙。如果生命沒有意義,這世間也就沒有什么殘忍可言了。他做過什么、還沒有做什么,都已經無所謂了。失敗不重要,成功也一文不值。他是這群占據地球表面很小一部分的人里最微小的一個。而他又無所不能,因為他從世間的紛亂混沌中參透了一個秘密:生命毫無意義。
織毯子的人在編織花紋時也許僅僅憑借著一種審美的感覺,并不是出于什么“目的”。人生在世也是如此。或者說,如果一個人不得不相信自己的行為是不由自主的,那么他就可以這樣看待生活,視生命為編織地毯上的花紋,既無意義,也無用處,只圖一樂罷了。人們以生命中的一舉一動、所感所想作為靈感,也許能設計出或規律、或精致、或復雜、或美麗的圖案。盡管最終這只是一場幻覺,是妄想自己在這天地之間竟能擁有選擇的權利;盡管這只是一出障眼戲法,是現實與幻想交織而成的迷夢,但這些都無關緊要了。
也許衡量生命價值的標準并不在于此。幸福和痛苦都無關緊要。它們就像其他瑣碎的細節,一同被設計到生活的圖案之中。
生命中的每首插曲都使復雜的圖案更加精密,當日子終了那天,我們會因這幅圖案的完成而欣慰不已。這將是藝術品,是最最美麗的杰作,因為只有設計者本人知道它的存在,隨著他的死去,圖案也將散如云煙。
人生既已如此顛簸可怖,知道它沒有意義反而使人鼓足勇氣、大膽面對。
所有遇到的不幸充其量只是生命中精美的裝飾吧。他一遍遍地告訴自己必須笑對人生,不管是憂郁還是喜悅,是快樂還是痛苦,正是它們讓生命的圖案更加豐富多彩。
一個人之所以還能在世上茍活,只是因為生活本身毫無意義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