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秋后有一伏”,“伏”是指一年當中最炎熱的三個階段,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開始末伏。所以,立秋過后,盛夏的酷熱雖然減退,但是余熱未消、秋陽肆虐,我國很多地區依然處于炎熱之中。另外,初秋時節,雨水也不少,所以中暑、腸道傳染病、皮膚病、暑濕病等夏季高發病在此時依然會高發。所以,秋天來臨后養生依然要注意防暑祛濕。
每到季節轉換的時候,也是患者最多的時候,夏秋之際也如此,而此時的患者大多是因為沒有注意繼續防范暑濕而引起的病癥。有一位老病患經常來找筆者看病,其中一次是因為不停腹瀉,而這次的腹瀉正是因為暑濕未消,殃及脾胃所致的。從時令上說,秋天應該以燥氣為主,濕氣應該退場,但是長夏多濕,這種濕會一直延續到秋天,這也就是中醫上所說的“夏濕秋發”,原本屬于夏天的暑濕卻在秋天發作。原本已經受一夏天暑濕侵害的脾胃,秋天再有濕邪的話,依然會首先殃及脾胃,因為脾胃對濕最為敏感。若脾胃受濕邪困擾,就會出現腹瀉、大便不好等腸胃不適的毛病。所以,秋季養生既要除濕,也要養脾胃,但是秋季畢竟以燥氣為主,所以還要潤燥。
祛濕除熱小食方:苡仁芡實湯材料:薏苡仁30克,芡實15克,白術5克,沙參10克,枸杞子10克。方法:將薏苡仁、芡實、白術、沙參、枸杞子洗凈,一同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水,先用大火煮沸,加入其他材料,再次煮沸后,再用小火熬煮40分鐘即成。功效:健脾益氣,祛濕,養陰潤肺。
天熱出汗和食欲不振也容易導致B族維生素的缺乏和流失。當人體缺少維生素B1時,不僅會疲乏無力、消化不良,還會有情緒沮喪、反應遲鈍等表現。維生素B6缺乏的癥狀之一是有抑郁傾向。當維生素B12不足時,人會出現思維能力下降、空間感障礙等情況。
所以天熱要注意補充B族維生素,如多吃紅豆、綠豆、燕麥等粗糧,還可以適量吃些動物肝臟,如雞肝和豬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