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高效讀書和構建個人知識體系這樣的概念之前,我的狀態是這樣的。
我很渴求知識,每次看到別人所列的書單都會記錄下來,想全部看完,但是現實是每本書都要看很長時間,比起我書單的增長速度,讀書的速度永遠跟不上,而且讀書的時候沒有思考太多,總是想著開卷有益。每當看完一本書還沾沾自喜,自己的“已看”清單中又多了一本,至于這本書真正對我的人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卻沒有仔細思考。在現實生活中,我處理工作的方式還是沒有改變,很多問題出現的時候,我會選擇一一擊破,但是不久又會出現新的問題,也沒有去深入思考這些問題與問題之前是否有著相同的最底層的連接。
這樣低效的人生,我竟然過了二十多年。
高效讀書
以前的我讀書都是從頭讀到尾,每次翻開第一頁書都無比興奮,找一個舒適的看書環境,倒好一杯水,就開始慢慢看了。但是在個人品牌訓練營中了解了高效讀書,顛覆了我以往的讀書習慣,這也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充實的時代的趨勢。
首先,你需要弄清楚為什么要讀這本書。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盲目跟風,看到大咖們推薦的書單都會不假思索的全盤保存下來,等待一本本看完,但是對于為什么要看這本書這種基礎的問題卻沒有考慮太多。就像古典老師說的,你要功利性的去獲取知識,也就是說你現階段想要在哪方面有所提升,你希望這本書解決你的什么問題,讀完這本書你是否馬上就可以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這是你在選擇干貨類書籍的之前要問自己的問題。
其次,當你選擇了一本書后,不要從頭看到尾,而是要先看目錄,了解書本的編排布局,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去讀。現在我們的時間都很寶貴,很難找到大片的閱讀時間,允許你能一本書從頭看到尾,很多時間都是碎片化的,就比如我,可能也就是上班路上的時間可以用來看書。如果只能在夾縫中抽出一點時間來看書,那么優先選擇你最感興趣或者對你最有用的部分去看。
最后,看書的過程當中,要邊看邊思考邊記錄。書本里的東西如果不能和你的思想碰撞出火花,那么這本書對你來說用處不大。這句話一語道破了我多年來的問題,因為我看書都是從頭看到尾,為了能快速的將書看完,在看的途中不會去停下來思考,和書本建立連接,也更不會在書本與書本之間去建立連接。所以可以說,書確實是看完了,但是對我來說效用是非常低的。
構建知識體系
知道了知識體系這個概念,我一下子頓悟了,之前在工作中碰到的種種問題在我腦海中清晰的呈現出來,我每次都以各個擊破的方式去解決這些問題,為什么不能通過構建知識體系,將這些問題一網打盡呢。寫到這里,我自己都開始嘲笑自己了。
平時工作中的很多training,我都會很認真的去記筆記,training的現場我都很自信的覺得自己已經全部掌握內容,但是到了真正去處理事情的時候,我卻并沒有按照培訓中所說的原則去做,仍然按照固有思維,關鍵是我并沒有意識到這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其實在最底層都是相通的,而這些相通的基礎點在培訓當中都已經提到,是我自己沒有連接起來。
構建知識體系,了解元認知,讓我有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元認知就是支持你認知的最底層的概念,也是基礎認知。就比如1+1=2,元認知就是“1是什么,+號代表什么含義,=號代表什么含義”,當你對這個公式有了元認知,那你就知道加法的運算了。
同樣的,結合我自己,在寫商務郵件的時候,當我知道了郵件要達成的目的,寫郵件最基本的策略(這個策略可能對于不同行業不盡相同),那我只要套用這些公式就可以寫好每封郵件了,所以也讓我想到,在實際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不能只想著做完當前這件事,而是需要先梳理一下這件事最底層的知識,看上去是浪費了時間,但是長遠來看會節約大量的時間。
知識體系其實就是結合所有的底層元認知,形成知識網絡,通過你背后的一套強大的知識體系去解決所有的問題。形成模塊化知識,對于屬于同一個模塊化項下的問題,用同一套知識體系去解決。這樣的方式比各個擊破更有效率。
不管是高效讀書還是構建知識體系,都是讓人生更有效率,遇到問題能夠游刃有余,當然這離不開大量的閱讀,拓寬自己的視野,只有視野寬廣了,才能讓你在已有的認知之間建立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