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此平淡,我們跑得又如此匆忙。
還嫌棄它如此無聊。
其實,生活就在那里,不好不壞。
至于你眼中的生活什么樣,完全取決于你怎么看。
有人急于趕路,生活死板無趣。
可也有人,生活生動而精致。
他們的“作”讓自己的生活在無意義的重復中變得有意義起來。
也就是《小王子》中小狐貍對小王子說的:“如果你說你下午四點鐘來,從三點鐘開始,我就開始感覺很快樂,時間越臨近,我就越來越感到快樂。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發(fā)現了幸福的價值,但是如果你隨便什么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時候準備好迎接你的心情了。要有一定的儀式。”
這就是儀式感。
我們不喜歡生活中太多的條條框框,卻需要儀式感?
因為我們忙于生活,卻忘了生活的本質就在于生活本身。
這就需要一些儀式感的東西來提醒我們,其實生活除了茍且,還有詩與遠方。
兒子出生的那天需要紀念,因為那是自己有生以來身體疼痛最最厲害的日子,也是一個小生命由于自己而來到這個世界的日子。
自己的生日需要紀念,那是母親承受巨大的身體疼痛,把自己帶到這個世界的日子,也是自己睜眼看世界陽光的日子。
與老公相識的那天值得紀念,因為從那天起從一個人變成了兩個人,到今天的三個人,生活有了以前從未有過的體驗。
生活就是由這些充滿儀式感的日子組成的。
如果沒有這些,就如一條連起伏都沒有的直路,路邊沒有風景,這樣的人生是該多無趣呀。
雖然我們希望自己的人生之途平坦,但如果真的如我們期望的那樣沒有起伏,沒有風景,這樣的人生不要也罷。
春節(jié)、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清明節(jié)……我們老祖宗幾千年來留下的值得紀念的日子。
也就是說,幾千年來,人們是在這種具有儀式感的節(jié)日里,一步一步延續(xù)到了今天。
如果沒有這些紀念,沒有這些基于儀式感的日子,那我們的歷史就稱不上悠久且豐富。
為什么我們需要儀式感?
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
儀式感能喚醒我們對內心的傾聽,更好地尊重生活。因為儀式,很多時候是給自己一個契機去迎接一個全新的開始,或是鄭重告知自己正式與一段過去決裂。
開學要有開學典禮,畢業(yè)要有畢業(yè)典禮,結婚要有結婚典禮。
來到世上,叫做出生,出生要有出生證明。
這些儀式感的事件就是證明自己是在生活,而不是簡單的生存,也如王小波所說的“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雖然我們知道明天早上醒來一切還是一樣:
不愿早起,想賴床;
上班擁堵,想罵娘;
工作繁雜,想撂腳;
受到批評,想跳槽。
儀式感對于生活的意義就在于,用莊重認真的態(tài)度去對待生活里看似無趣的事情,不管別人如何。
對呀,生活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你要先是一個有趣的人,才能有有趣的生活。
在這個人人都急著往前趕路的忙碌時代,我們更需要儀式感。
這不是作,更不是矯情。
而是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感受。
我們出于對生活的熱愛,讓自己覺得生活值得我們如此莊重地對待自己,才是幸福。
如果缺乏必要的儀式感,讓生命中那些特別的瞬間被錯過,算不算是對生活的敷衍?
你心不在焉,生活也自然不會留給你美好瞬間。不享受當下,又哪來的美好回憶?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喧囂,雜亂,無序,甚至沉淪,這時候,請慢下來,給它加入一點儀式感,因為自在有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
把生活中單調普通的事變得不一樣,更專注地體味日常中的趣味與美好,不正是生活的真諦嗎?
儀式感,讓生活慢一些、莊重一些、色彩豐富一些、體驗多樣一些。
心理學中有一種錨定效應,當因事物的不確定性而產生恐懼時,可以通過一段預測、設想的過程來降低內心的不安。儀式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心理錨定,給人以確定感和秩序感。
當然,儀式感不是形式上的熱鬧,物質上的華麗,而是就那一刻,那件事,因為你的重視變得與眾不同。
美學家說,“神話雖然不存在了,可是儀式的圣潔性還在。”
再小的事,只要帶著儀式感去做,就會成為自己獨一無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