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重新讀《把所有失眠的夜都給你》,這是眠去寫于十年前的作品。
這本書大段的篇幅都在表達作者對伊莎貝爾阿佳妮的喜愛,其實她是個代表,眠去所喜歡的女人,大抵都是和她相似的。
所以從《白色婚禮》開始,到《占與祖》《心之全蝕》《滾滾紅塵》《夜》《甜蜜生活》等等,這本書給我們介紹了一個又一個類似的人物形象,比如瑪蒂爾達,17歲的她愛上了47歲的男老師,所以不顧倫理道德去引誘他,甚至偷偷燒掉了男老師妻子的書店,逼迫男老師和妻子離婚,最終在懷孕的時候,讓男老師在自己和妻子之間做出選擇,然而,這個懦弱了一輩子的男人還是選擇了逃避,于是她在獨居的公寓里自殺,至死都沒有去看那片夢中的海。
又比如凱瑟琳,一生在占與祖兩個男人之間周旋,一會愛占,要和占私奔到月球,一會愛祖,為此狠心拋棄了占,但是占和祖,至死都深切地愛著凱瑟琳,就這樣,“他們三個人,終其一生,毫無矛盾地溫柔地相愛”。
阿佳妮更不必提,在《阿黛爾雨果的一生》中,阿佳妮為愛流浪,原本她是雨果的小女兒,受盡眾人喜愛,榮華富貴更是享之不盡,但是她因為愛上一個軍官,而遠走他鄉,但是軍官不愛她,甚至不記得她。她付錢給妓女,讓妓女去和軍官尋歡,她忍受著這一切,每日游走在街上,只為了能夠再見到他一面。
在《羅丹的情人》中,羅丹本來就有一個沒有領證,但是已經同居二十年,并有一個孩子的妻子,但是羅丹因為厭煩了妻子,兩人整日爭吵,卻不料在此時和十幾歲的卡蜜兒相遇,兩個人很快陷入熱戀,一起創作了震驚世界的雕塑。但是當卡蜜兒懷孕,要求羅丹給她一個名分的時候,羅丹選擇了放棄??蹆罕蝗藪仐壓?,變得癲狂,住進了瘋人院之中,在瘋人院度過了人生的后三十年……
雖然我認識眠去,而認為她是普通女性所能達到的美的最巔峰的代表。但是我不得不說,我對所有癡迷癲狂到自我毀滅的愛情都過敏。
我無法認同那樣的情感,我不懂,為愛毀滅這件事,真的有看上去那么美嗎?
還是說一種悲壯感,會讓人產生自己很偉大的錯覺?
當然我不認同并不能代表不理解,畢竟我從來沒有他們那樣激烈的青春。我理解所有愛存在的形式,甚至理解所有對婚外戀的歌頌,因為婚外戀是唯一轟轟烈烈的感情。
畢竟這是電影,越是悲壯,越是扣人心弦,原本美好的少女因為一場愛情,變成癲狂的精神病人,這的的確確充滿了悲壯感,當人們無法從日常的煙火中感受愛情的時候,這不就成了愛情最明顯的見證?
但是,電影終究只是電影,我們欣賞這些為愛奔走,為愛癲狂的女性形象,但是現實中有這樣一個女性,只會令人更加厭惡。不過我理解人們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創造這樣的女性形象,因為,這些女人表達了愛的極端狀態,會讓人在看完之后,感慨一句:誒,這就是愛情啊。
若是在年少的時候,我也會這樣,感慨一句,女人為了愛情,總是可以飛蛾撲火,但是已經老去的我對這些猛烈的情情愛愛已經避之不及,內心毫無波瀾,甚至有點想笑,可能還會說一句:你看那個人,好像個精神病啊……不過我們終究不應該用世俗的角度去評判一部電影,如果那樣,所有的愛情片都無法上演,所有的欲望、貪婪、自私等人性都會被遮掩而非是呈現和暴露。
電影有電影的視角,為此我還是理解眠去對這些電影的理解,所以我帶著一種矛盾的心情,把這本書看了兩遍,拋開電影本身的價值觀不說,眠去的文筆和描述,還是非常吸引人的,我也很詫異的是,這和她平時的寫文風格出入還挺大……總之還有很多地方意猶未盡,下一個假日再讀,但愿那時候不會有這樣矛盾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