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看新聞,加拿大演員艾倫?錫克因心臟病突發去世。對成長于80年代的中國觀眾來說,這個名字或許陌生,但這張臉,就等于《成長的煩惱》里的老爸杰森?西弗。
80后的暑假,永遠是《西游記》和《還珠格格》。如果還有第三部的話,應該就是《成長的煩惱》。我至今還記得,有幾次去同學家玩,才開門,就聽見房間里傳出的笑聲。進去一看,電視上不是邁克的調皮搗蛋,就是本的鬼馬精靈,一旁的媽媽麥姬氣憤不已,爸爸杰森哭笑不得。
雖然美國的生活和中國的現實千差萬別,《成長的煩惱》里的笑與淚,卻好像在我們的生命里留下真實的投影。關于家庭的美好想象,就是西弗一家的樣子。
和如今HBO或者Netflix的大手筆不同,《成長的煩惱》是ABC始于1985年的家庭劇,累計7季共166集。
這樣的全家福畫質頗有年代感,卻無比親切。
左邊是小李子。當年的配角,杰森的義子盧克,今天已是名滿天下的新科奧斯卡影帝。
如日中天的布拉德?皮特,在《成長的煩惱》里跑過龍套,和西弗家的女兒卡蘿爾配戲。
同在龍套名單里的,還有兩度斬獲奧斯卡影后的希拉里?斯旺克和《老友記》里錢德勒的扮演者馬修?派瑞。
1990年,上海電視臺將《成長的煩惱》引進,一直播放到1994年,配音陣容也來自一個年輕人未必知道,親歷者卻無比懷念的名字:上譯廠。
撇開這些后話,《成長的煩惱》最打動人的,應該是開放自由又溫暖包容的家庭觀念。
心理醫生杰森為了支持妻子麥姬重回記者崗位,決定將心理診所搬回家里。同時,他也有更多時間和三個孩子相處。不務正業的長子邁克讓人頭疼,女兒卡蘿爾是學霸,卻多少有點不食人間煙火。小兒子本人小鬼大,常常有出人意表的地方。
在這樣的家庭里,杰森堅持啟發式教育,一家人偶有小分歧,但總體和睦美滿,成長里既有煩惱,更不乏笑聲。
我問過不少朋友,究竟為什么熱愛《成長的煩惱》,除了青春記憶,更普遍的答案是:“小時候,夢想中的家庭就是這樣。”
我們多數出身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又忙于工作辛苦掙錢,對成長中的細節,不可能處處關心。我們也沒法像邁克那樣,剛說出上句,就有一個本來接下句,或者一個卡蘿爾來回擊。
當然,我們也不會有圣誕節的裝飾,感恩節的火雞,復活節的巧克力和兔子,萬圣節的南瓜和鬼故事。《成長的煩惱》是我們關于家庭的美好憧憬,因為文化和地域的差異,更顯得理想化。
我們有的,是晚餐時吃著父母做的飯菜,看兩集《成長的煩惱》,或者暑假呼朋引伴,吃著零食看著重播,有由衷的歡笑和忘懷的快意,過幾年回想,發現這些投入本身,也構成了我們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所謂青春,不就是這么回事。
當我們長大了,發現有無窮無盡的困擾和不可盡說的心事,總有某個忽然的物件,或者無意的聯想,把我們引向那個睿智而吝嗇的心理醫生,那個美麗而開朗的記者媽媽,那個迷倒眾生的哥哥,聰明過人的姐姐以及誰都想擁有的可愛弟弟。
當我們面對愛情、友誼、升學、求職的時刻,他們的執著與灑脫、快樂與沮喪,也像是我們深藏心底的參照。
《摩登家庭》是很好看的家庭劇,但它面對的是成人,或者即將成人的青年。同性戀也好、跨文化也罷,新潮而戲劇性的話題,更符合今天這個時代。但《成長的煩惱》屬于那段溫和平凡的年月,它記錄了一個故事,找到千萬個投射。因為成長的煩惱,我們才更真切地感知到成長的喜悅和深意。
2000年,ABC打算拍攝《成長的煩惱》電影版,所有“家庭成員”都心有顧慮。但最后,28歲已為人父的“邁克”回來了,“卡蘿爾”也戰勝了厭食癥,在鏡頭前找到了曾經的蓬勃生氣。
后來看過一段資料,麥姬的扮演者喬安娜?柯恩斯擔綱導演,拍攝了一部《成長的煩惱》的紀錄片。片子里的一大家子圍坐在草坪上,合唱主題曲《As long as we got each other》,快要唱到副歌,艾倫?錫克提醒全家,“要變key咯”。那一刻,我的眼眶紅了。
哪怕從來都有各自的生活,當西弗一家聚在一起,就是我們心里最好的家庭。
很多人記得主題曲開始的那一句“show me that smile again”,我印象至深的卻是副歌:
As long as we got each other
We got the world spinning right in our hands
Baby, you and me
We gotta be
The luckiest dreamers who never quit dreaming
在接受采訪時,艾倫?錫克被問到《成長的煩惱》。他說:“我很喜歡它,對自己所追求的東西感到自豪。我喜歡這個節目中的家庭價值觀,對于我的角色、我所說的,以及它為我和我的生活、我的家庭和我的事業帶來的影響,我都很高興。所以如果把它寫在我的墓碑上,我會感覺非常合適。”
今天,艾倫?錫克離開了,墓碑上會怎么寫,我不知道。但我相信,杰森?西弗,西弗一家和《成長的煩惱》,會長久地留存在我們的記憶里,支撐我們對家的認識,對家的付出。
因為曾經,那就是我們夢想中的家。
圖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