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撇除了封建社會的君主制后,從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至今三十年,一直走社會主義路線。這過程我聽得最多的不是中國的GDP上升了多少個百分點,也不是中美時好時壞的關系,作為一個普通人,我聽得最多的是我媽的一句,“你們這代人就是幸福,又不用耕田。”然后我爸又插嘴,“你們這代人就是幸福,又不用騎二十公里單車賣菜。”
幾年前我也認同我們這代人是幸福,剛好趕上電腦普及的年代也趕上互聯網,那些邊喝可樂邊翹起二郎腿的日子,是我父母永遠無法理解的爽,但近些年我慢慢發現我們并不幸福,這不幸福是自由跟現實起了沖突。
雖然自由的口號沒像王俊凱的生日那樣明目張膽,連地鐵都粘上“祝你生日快樂”,也沒轟動成一刷朋友圈都是宋仲基跟宋慧喬的婚訊,但自由的口號在這年代是敏感的,隨便找上幾句話,“做人要做自己”“工作要干喜歡自己的東西,”“找另一半一定要找三觀一致的人”。你就熱血了你就沸騰了,你就巴不得自己能改變世界。
這個年代跟以往的年代有一個很大的區別,熱血的文章比比皆是,但失敗的東西卻沒人敢寫,于是自由便在這堆熱血中變成一個氛圍。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應該自由,不曾發現自由會跟成功發起沖突,過度隨心所欲,人會變得不肯吃苦,每每遇上吃苦的事便覺得這事跟隨心所欲發起沖突。所以人常常會矛盾,而且這矛盾是循環惡化的。
譬如看見“誰誰二十多歲賺了一個億”,“誰誰三十多歲就開始環游世界”,大部分人第一反應不是“我也可以!”而是羨慕嫉妒恨,就像在街邊看見一個很年輕的女開著一臺瑪莎拉蒂,那女長得好看一點,第一反應,“她不是婊子就是小三!”
循環的原因是現實里的怨氣往往無法靠認清現實后消除,只能便通過轉移視線抹掉,現在我們喜歡把視線轉移到熱血的文章上讓自己變得積極向上,積極向上沒錯,錯在不是發自內心地積極向上。說白了就是找借口,“什么三十歲結婚還沒遲”,就沒人想過這些文章有可能把人耽誤到四十歲才結婚,那個時候何止是晚婚,對普通人而言簡直不婚了……
所以最近我總勸阻身邊一些軟弱的人,“你就是垃圾,別用道理掩飾自己。”
心靈雞湯雖然能給你方向——我想環游世界;我想成為一個很酷的人;我想賺很多錢——但往往不能給你方法,一個靠道理激勵自己的人證明這個人平日缺少思考,所以TA是不知道怎樣才能成為很酷的人。那些文章沒有細節到每周要怎樣做,也沒告訴你首先要做什么,很多人走著走著就茫然了,然后回頭一看發現還是那樣,偏偏誰也不愿意承認自己花了這么長時間還是原地踏步。我們這代人不幸福,因為我們這代人比以往哪代人都愛面子,不想承認自己就是個笨蛋。
為啥?
因為我們受過高等教育,我不是說高等教育是錯,別混淆,只是部分人把認知認識錯了。我們很早就認識到人權,認識到尊嚴,我們這代人比以往更加強調尊嚴。別人不小心踩你一腳,如果對方沒立即說抱歉。你感覺被侵犯了;排隊打飯,一個人拿著五六張卡,變相插隊。你感覺被侵犯了;下雨天,你撐著雨傘,突然一輛車經過濺起的水打濕了你的腿。你感覺被侵犯了。
以上這些事足以讓你發一條朋友圈義憤填膺地說那些人沒有素質,然后一群人來安慰你,也為你的義憤填膺點贊。這過程其實潛移默化地在鞏固你的個人尊嚴,強調自己是不可侵犯。每逢哪個國家欺負我們,我們就砸哪個國家產的東西,看似為了保衛國家的尊嚴,實際上還是在過分強調個人尊嚴,因為國家哪有這樣保護的,這就有點類似如今廣州市全面禁止摩托車,宣稱禁止摩托車的人卻騎著摩托車去捉騎著摩托車的人……
這樣無法理解的狀態,我們談什么幸福?
更糟糕的是我們這代人不土,就算是農村人也漸漸沒有農村人的特征,身邊的人都不養土狗,養貓也不會是家貓,近些年來人們都開始養洋狗過洋人的節日,這種“洋”不僅僅是外國東西,而是一種洋潮流洋文化,如今穿一件胸前打勾標志的衣服都會被嫌棄,因為不土的眼光不停影響每個人的穿衣住行。譬如公司有一個女同事她經常生病,我勸她,“你有空就多鍛煉。”
“問題是沒空。”
“晚上就不能抽點時間跑步么?”
“一個人跑步多傻多土啊,我情愿在家里玩王者榮耀。”
確實,我們變得不想一個人,一個人做一件事情顯得很土,所以不想一個人逛街;不想一個人報名參加興趣班;不想一個人做飯;不想一個人找詩跟遠方。思想不再單純,就像有人說,“沒人喜歡看你郭栩鵬寫的東西!”
我問,“誰說的!”
“‘沒人’說的。”
“……”
這個年代的人性復雜了很多,復雜得看見一個老太太摔倒了也不敢上去扶,復雜得一個地方發生震災也不敢隨意捐錢,復雜得一個真理不花時間去修飾,它有可能就變成歪理,一個標題不花時間讓它喧賓奪主,它就顯得作者愚鈍如豬。
所以我每逢聽父母說他們那個年代,臉上都是羨慕。他們工作那么的心甘情愿,或者說不得不心甘情愿,因為除了耕田、賣菜也沒其他事情可干,但是你問每一個老一輩的人,每每說起那個很土很苦的年代,語氣還是那種調侃性的樂在其中。
不像我問很多同齡人,他們的結尾往往都是懊惱的,“當時真的很浪費時間。”
現在這種痛苦屬于思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選擇太多就會成為一種阻礙。我們擁有完整的時間,卻被“微信有人找你”“今天網劇更新了”“今晚開黑”切割得支離破碎,為了迎合我們,商家推出了一系列碎片化學習。文章越來越短、視頻越來越短、重點越來越重點,但我們已經被慣懶了,只想生活的狀態能一直躺,所以一而再再而三耽誤了正事,因為我們都不知道什么是正事,只知道房價又漲了,天氣又比往年熱了,路上的汽車又多了,樹上的小鳥又少了,然后天空又灰了,我們又迷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