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會是我們在老家的一種說法,書面語稱作趕集,在商販中有一個非常體面的說法:物資交流大會。
小時候,每逢周圍的村里有集,學校都會選擇在下午放假。如果想買服裝鞋帽或其他物品,我們一般會纏上父母,帶上自己的期盼,選擇自己心儀已久的物品;更多的時候是,我們小伙伴兩人為伴,三五成群,打打鬧鬧于路旁,說說笑笑于路間,藏藏匿匿于莊稼地,追追逐逐于村間小徑,自由自在如閑云野鶴,無拘無束勝于世外高人。
集市上商家云集,商鋪林立,分列于路的兩旁,中間留有窄窄的道路,人在中間穿梭往來,說著看著笑著選擇著,摩肩接踵大有戰國齊都臨淄“翻手為云,覆手為雨”之勢。一路走過來,喇叭聲吆喝聲砍價聲聲聲入耳,自己事他人事商人事事事關心。
我們小孩子們在人群中跑來鉆去,碰一下張三的腿,扛一下李四的腰,誰也不去注意。到時買鞋和賣鞋的人爭的面紅耳赤,一聲高一聲低的引起了眾人的注意,比起戲臺上的表演,更能吸引人的眼球。
我們并沒有特別高的要求,拿上個三五毛錢,夏天喝上一杯汽水,吃上兩個冰糕,就是最高級別的享受了;冬天吃上一個燒餅,買上幾個江米花兒,就是大快朵頤了。在乎的并不是吃多喝少,更多是寄情于集市間的熱鬧非凡了,更多的是體味其中濃烈的鄉土氣息。
年少的心是漂浮的,是浮躁的,很難以讓自己真正的平靜下來。在戲臺前面看戲的,往往是老成持重的中年人和老年人,他們能用飽經滄桑的目光和心情,去體會味劇中的人和物。偶爾我也會駐足于戲臺前,聽悠揚的樂曲,婉轉的唱腔,欣賞人物的美妙絕倫。片段化的觀注,往往是前言不搭后語,驢頭不對馬尾。
趕會是是物質交流的時節,同時也是情感交流的大好機會。也不用買什么特別好的東西,集市上就有現炸現賣的油條,買上二三斤,走個幾百步,邁入親戚門,定上中午飯,返步入集市,轉悠一上午,收獲滿滿滿的。
時間如過隙白駒,轉眼間走過少年,越過青年,業已中年。不再激情于趕會,不再鐘情于趕集,倒是戲曲中婀娜多姿的身段,悠揚婉轉的唱腔多多少少地引起了自己的注意,不知不覺間心已滄桑,回歸了當年戲臺下看戲人的心路。
憶及兒時趣事,繁華的心靜了下來,浮躁的心沉了下去,心靈澄澈明凈如嬰兒一般,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