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15班深度閱讀季備忘錄
在悉達多的故事里,印象深刻的是他堅定的離開父親要去修行,遇到加摩拉,他的情愛老師,極致的體驗性,體驗愛,二十年后,空了!可是在放縱和感性,而沒有框架之下,孩子就廢了,父親的極致體驗是修行的方式,而孩子純粹是為了享樂,丁丁說修行是:了解自己,探索世界。行在當下,思于三昧。想想修行兩字容易說,要做起來其實需要極高的個人修養,高瞻遠矚,行于當下,熟睡,裝睡,半睡半醒,清醒的生活,人往往忽略肉體之外的核心——自尊而假裝睡著,在大學老師的案例里,無數次的家暴,無數次的自我安慰,真的是對方豐厚的物質條件吸引,還是一個女人長時間的依附已經徹底的迷失自我,再或者醒來要付出的代價就是發現自己痛徹心扉,誰知道呢,醒有醒的原因,睡有睡的理由,我們唯一能做的除了珍惜那一瞬間的機緣之外,又能怎樣?每個靈魂自有ta的使命,那使命召喚什么時候到來,能實現多少自我,有命定,但也有個人不懈的努力,正如尼采借查拉圖斯特拉的口說:“我教你們何謂超人:人是應被超越的某種東西。” “有誰必須在善與惡中成為創造者,誠然,他必先成為毀滅者,破壞價值。由是,至惡也屬于至善,但這是創造的善。讓一切東西破碎吧,還有許多屋子得蓋起來。”
T用心理學說:關系的邊界,和原生家庭合體,未分開,新的關系成為理想化的替代品。
在丁丁的回答中引入了柏拉圖的理念世界、現實世界,藝術世界,理念世界是底盤,悟性,在理念世界打下扎實的符號系統,可在世俗世界里過得很好,他認為“理念世界”是永恒不變的,超越時空,獨立于現實世界之外,是萬事萬物產生的原型和追求的目的。所以在他觀念當中,“理念世界”是第一存在。換句話來理解,也就是當今我們肉眼能夠看見,指尖可以觸摸,感官能夠體驗到的一切客觀實際,在他看來,這屬于“現實世界”,但這里的“現實世界”卻是“理念世界”的一個影子,或者是一個摹本,它被從屬于“理念世界”。“藝術世界”就更為模糊了,他認為“藝術世界”又被嵌套于“現實世界”,藝術世界是天賦、直覺和潛意識。這樣一來,就成為“理念世界”的影子的影子,更加不真實。它們之間都有邊界和結構性張力,那么如何從現實走向藝術世界?通道在哪里?
尼采的游戲精神:尼采以“孩子”來隱喻新生的人類精神,因為孩子是人的生命的真正創造與回歸。“孩子清白無享、健忘,是一個新的開始、一種游戲、一個自轉的輪子、一種初始的運動、一種神圣的肯定”。“為了創造的游戲,弟兄們,需要一種神圣的肯定:精神需要肯定的意志,失去世界的重獲世界”。孩子是純真的新生,是對生命的再度肯定,是一種自由境界。人類的精神本來就是創造、游戲和愿望,孩子的精神再次肯定了人類本有的精神,標志著“超人”和自由理想的統一,在這一最高的價值理想中,人在自我肯定和自我超越的雙重意義上實現了自我的生成。這既表現為個人的精神成長過程,也體現了人類思想的發展過程。從“堅韌負重”的駱駝精神超越為爭取自由自主、否定傳統的獅子精神,由此,進一步超越為實現新價值創造的孩子精神,精神境界實現了第三重攀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現實世界相當于拉康所說的符號界,理念世界對稱于想象界,而藝術世界相當于實在界,你不需要迎合任何人,你的想法值得尊重,也敢于踐行理念,這也就是所謂游戲世界。
時間是實體,沒有價值,但有意義,康德:時間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認知模式,是有限資源,時間是運動模式,有尺度,通過尺度來定位自己。
空間的維度:前三維是位置,存在于空間中;第四維是速率,存在于時間中;第五六維是速率指向,存在于(速度)時間方向中;第七八維是狀態指向,存在于自身形狀對應的空間方向中;第九維是狀態轉角,存在于自身形狀對應的滾動中;第十維是自旋速率,存在于滾動時間中;第十一、十二維是自旋赤道軸指向,存在于滾動(速度)時間方向中。
T:大部分人卡在思維空間,五維以上更考驗個體的開放度好奇心,自體的旋轉效率。
空和無我是一碼事嗎?
DK:是一碼事,當你抱持時,別人的觀點進不來,我是空的,我可以進入你的思維。CJ:無我是一種狀態,空是本質。T總結HSQ:過度用腦,把東西刻意鏈接在一起。T:它們是隨著年齡、經歷及生命狀態不同而理解不同,越動腦,越動心,心升起,腦下去,勢能差造成了空,腦用思維、意志帶來空虛感和虛無主義。
存在即合理:放下你的欲望和意志。
放下是一個結果還是進程?在一層層深入過程中,我們從對抗中逐步反思,看到自己的抱持、欲望、憤怒,ta為什么盯著我?或許命該如此,ta們是排除不了的,是生命重要的部分,恰恰是敵人讓我們看到排斥和不接納的東西,可是,若無法自我反思,動用仇恨,就會干擾事情的進程,事實上,恨也許就是我們的欲望,執念和憤怒無法被覺知反思的結果,我們常常有一種欲求或者錯覺,就是我們已經穿越了欲望,我們放下了抱持,這也許又導致我們更多的困惑和虛無,因為我們已經放下就是一種欲望的變形,一個已經徹底放下的人需要證明自己么?而空的狀態是什么,我想是進出自由,沒有太多定義,而心不過是一個容器,我們可以完全放下么?如果都只是一種能量流動,我們為何又那么在乎放下呢?也許那又是一種全新的抱持,每動用一次意志,那欲望就可能更深的抱持,我們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接近自己,我想這也是修行的意義。
人有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社會屬性里情感被壓制和削弱,是入世,而自然屬性是人的本能,情感的力量,是出世的,它們的鏈接點是啟動本心的力量,此時人既可出世也可入世,是一種轉化,我們的焦慮困惑可被轉化。
世俗化與精神化對人的存在感和自我認同感的影響?
世俗化構成了現代精神生活的總體背景,這意味著:宗教的、形而上學的神圣因素從公共生活中退出,進入到個體的內在領域,以價值觀的方式自我延續; 另一方面則是基于社會視角的組織形式對以宗教為基礎的公共生活形式的替代。這一世俗化過程本質上是神本向人本 的轉換過程。一方面,宗教之諸神進入由人而設定的價值觀系列,并顯現在由主體推動的過程之中;另一方面,由人的角色所構造的社會替代了天下或世界,從而將人的自我確證轉向社會及歷史的區域,確立了人的主體位格。
? ? ? ? ? ? ?——《世俗化與現時代的精神生活》
特洛爾奇指出,世俗化“意味著一種新的、擺脫教會和宗教尺度的現代社會學觀點的開始。它不僅主宰著所有群體的本能的自我感覺,而且深深地透入一切現代制度的法律和實質的架構之中”。盡管在世俗化過程中宗教并未消失,但毫無疑問它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失去了核心性,與其在傳統社會中的地位相比,它們逐漸變成了邊緣的、甚至消閑的活動。“在社會結構轉型的語境中,宗教復興主義越來越不重要了;社會的制度和結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正越來越脫離宗教的情感”。在現代,世俗化的“社會”及其制度的視角替代了宗教在傳統社會中所承擔的共同體的視角。
黑格爾認為,說到底,現代世界的原則就是主體性的自由,也就是說,精神總體性中關鍵的方方面面都應得到充分的發揮。哈貝馬斯進而指出,黑格爾所說的主體性原則在現代不僅僅是一種理念,而且還是一種文化、社會與政治的現實,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個人(個體)主義——在現代世界,所有獨特不群的個體都自命不凡;(2)批判的權利——現代世界的原則要求,每個人都應認可的東西,應表明它自身是合理的;(3)行為自由——在現代我們才愿意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4)唯心主義哲學——哲學把握自我意識的理念乃是現代的事業。對這個被稱為現代的歷史文化階段而言,主體性的要求成為精神生活的首要原則。
在人本的思想籌劃中人從來就不是作為人而被籌劃,而是作為自己拯救自己、自我設定自己、自己觀賞自己的神(上帝)的角色而被籌劃。
烏爾里希·貝克所說的如下現象:“個人的生活方式變成了用個體的方案去解決系統矛盾”。或者用齊格蒙特·鮑曼的話來說,“各種機構不再試圖用預先設計和準備好的慣例來替代個體選擇,但是,個體不得不面對穩定的壓力,即不得不憑借個體的力量去解決不斷變化的社會條件帶來的不可預測性、非連續性和空虛”。
T:1、孩子在早期都有精神化的過程,父母的精神化的品質將會直接影響孩子,父母的情緒、恐嚇都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孩子。2、自體被放大,被暴露,更考驗著自體的自旋和轉化,自戀導致你更加世俗化,你對別人的侵擾無限大,也是自戀讓我們看到人和人的隔離如此之深,人人都是一座孤島。
如果人人都自戀,聽眾是誰?而如果沒有自戀的時代,個性化又如何彰顯?看來在我和群體之間,在彰顯自我和尊重他人之間尚有一些縫隙,這需要建立在自體統整的基礎上,一群自體障礙的自戀需求,說來說去,不過是一場情緒的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