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世多年的姨夫生前送過我一本書,是關于青少年教育的,書名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翻開首頁,他用鋼筆寫下的一句話:棟棟,年輕人,不能不讀書。
姨夫是上海某所大學的語文老師,很有學識,我很敬仰他,除了他信奉的那些耶穌和上帝。
我想,也許他知道讀書的意義,而要表達出這個意義來,似乎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又或許,讀書有很多好處,一兩句話并不能表其所以然。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酸溜溜的字眼里,似乎可以看出些端倪。黃金屋和顏如玉莫非會在讀書以后出現?還是書讀多了,錢和美女自然就有了?我認為都不是。古人在告之我們,書是精神的食糧,而這樣一種食糧,攝入體內,是可以獲得能量的。
物質與精神總是如影隨形著,又充斥著對立。在這個現代化的大都市,高樓,汽車,等等等等,無不展現著機械性的物質化時代的騰飛。而如劉禹錫所寫的陋室銘般的生活已經不復存在。
我們不得不承認,精神的匱乏是社會浮躁的原因之一。精神看似虛無縹緲,實則重要無比。想象這樣一個場景:我們曾幾何時,在喧鬧的街頭逛街購物,高樓大廈錯綜淋漓,人聲鼎沸,但是我們卻有一種迷失的感覺,似乎自己是不存在的。這樣一種不存在,不完全是物質化時代的環境把我們湮沒了,而是我們的內心感到空蕩蕩的。也許在為一個目標而奮斗著,但總會徘徊這些是不是我真正所想要的。
場景如果一下子換到一片大草原上,空曠無邊,散落的牛羊,天邊的落日一覽無余,我們也許會發出心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