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丘
旄丘之葛兮,何誕(yán)之節兮。
叔兮伯兮,何多日也?何其處也?必有與也!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狐裘蒙戎,匪車不東。
叔兮伯兮,靡所與同。瑣兮尾兮,流離之子。
叔兮伯兮,褎(yòu)如充耳。
注釋
1.旄(máo)丘:衛國地名,在澶州臨河東(今河南濮陽西南)。一說指前高后低的土山。
2.誕(yán):通“延”,延長。節:指葛藤的枝節。
3.叔伯:本為兄弟間的排行。此處稱高層統治者君臣。
4.多日:指拖延時日。
5.處:安居,留居,指安居不動。
6.與:盟國;一說同“以”,原因。
7.何其:為什么那樣。
8.以:同“與”。一說作“原因”“緣故”解。
9.蒙戎:毛篷松貌。此處點出季節,已到冬季。
10.匪:非。東:此處作動詞,指向東。
11.靡:沒有。所與:與自己在一起同處的人。同:同心。
12.瑣:細小。尾:通“微”,低微,卑下。
13.流離:轉徙離散,飄散流亡。一說鳥名,即梟或黃鸝。
14.褎(yòu):聾;一說多笑貌。充耳:塞耳。古代掛在冠冕兩旁的玉飾,用絲帶下垂到耳門旁。
譯文
旄丘上的葛藤啊,為何蔓延那么長!衛國諸臣叔伯啊,為何許久不相幫?為何安處在家中?必定等人一起行。為何等待這么久?其中必定又原因。
身穿狐裘毛茸茸,非其車不肯東來。衛國諸臣叔伯啊,你們不與我心同。
我們卑微又渺小,流離失所無依靠。衛國諸臣叔伯啊,充耳裝作不知道。
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黎國被北方的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所滅,黎國的國君和臣子逃亡到衛國,在衛國的東面居住下來。黎國的君臣請求衛國能夠幫助他們復國,但是衛國上下卻沒有這樣的想法,對黎國君臣的請求置若罔聞。這首詩把黎國君臣從初到衛國,到后來他們意識到他們自己的現實情況中間的心理描寫了出來,既有自己對衛國君臣的暗自揣摩,也有對衛國君臣真實情況的描寫,直到他們意識到自己已經是流亡之人,在衛國根本沒有地位,沒有話語權,衛國上下也不把他們放在心上。
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只有自身強大才有話語權,比如作為一個楚國的一個逃亡的臣子,伍子胥可以借到吳國的兵馬去報仇,完成自己的心愿,但是黎國的君臣,那么多人,逃到衛國卻借不到一兵一卒。假如黎國君臣從一開始就能認真管理自己的國家,富國強兵,即便他們國家不大,擋不住北狄的進攻,但是可以在危機來臨之前向衛國借兵,一起抵擋。這樣衛國也是很樂意幫他們抵擋的,因為唇亡齒寒嘛。但是像現在的情況,黎國君臣就像是扶不起的阿斗,即便現在幫他們復國了,用不了多久需要再幫他們復國一次,那不是做了無用功嘛。
《孫子兵法》中說:勝不勝在敵方是否強大,敗不敗在自己是否準備充分。自己握有足夠的籌碼,才能進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