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深柳讀書
著名的翻譯家許淵沖說:“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記住了多少個日子,要讓你過的每一天都值得記憶。” 那么我們所經歷的那些苦辣酸甜、五味雜陳的日子,要想被記憶,那就需要寫作來完成這個使命。
可說到“寫作”似乎是個大命題,在人們概念中這是大作家們的專屬名字。當我們聽書學習產生共鳴時,也想動筆寫下自己的感悟,可明明我們有很多想法,很多話要說,但“近鄉情更怯”千言萬語卻又無從下筆。
其實吧!從甲骨文到今天的白話文,文字就是語言符號。寫作就是傳情達意、凝聚思想,加工和傳遞知識的一種手段。
羅蘭曾說:“寫作是一條認識自己,認識真理的路,你只要喜歡寫就應該隨時動手去寫。”
寫作就是我手寫我心,是對自己心靈的一種梳理,只要你有真實的感悟,定會寫出震撼心靈的文章。
筆便是心靈之舌,那我就隨心而動!說一說啟迪我夢想的童年往事。
我出生在70年代,當時的閱讀資源非常匱乏。盡管我的父母都是教師,但是因為“被下放”“破四舊”家里很多書籍都被抄走了,能有本小人書看就是很幸福的了,我甚幸哉!,因為我的父親用他滿腹的故事滋養了我的童年。
曾記得兒時夏日的傍晚,躺在平房屋頂上乘涼,仰望天空,看那披著霞光的夕陽落幕,皎潔的月亮慢慢的升起,漫天的星斗眨著眼睛。老爸也從《夸父追日》、《后羿射日》講到《嫦娥奔月》《牛郎織女》……讓我在無數個炎熱的夏夜產生了許多遐想和聯想。
還曾記得在兒時寒冷的夜晚。沒有電,沒有任何娛樂節目,有的只是在爸爸那溫暖的懷抱里聞著爸爸身上淡淡的煙草味道,聽著爸爸給講的《哪咤鬧海》《三個和尚》《王二小砍柴》《沉香劈山救母》《孔融讓梨》的故事,甜甜地進入夢鄉!
幼時只是沉浸在故事中,上小學以后,正是有了父親的這些滋養,我的作文總是被評為優秀作文,經常被老師表揚,當做范文朗讀。上小學后父親又引導我背誦古詩詞。初中經常會聽《電影錄音剪輯》知道了《紅與黑》《悲慘世界》《包法利夫人》等等,了解了這些世界明著……高中、大學從來沒有擔心過語文成績,常常被老師同學戲稱為“才女”。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孩子12歲之前的培養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小時候我就有一個夢想,那就是長大了要當一名作家。雖然過去20年沒有為這個理想而奮斗,但這個理想不曾忘記。
孩子們從三年級開始寫博客,他們每寫完一篇博文,我自然是第一個讀者,完全憑著語感對孩子的文章“指手畫腳”一番,孩子博文幾乎都能評為“精華博文”。
舊知識是新知識的錨樁。正是有了這些愉快的寫作經歷,增加了我的寫作興趣,也喚醒了我童年的“作家夢”。
我的父親今年90歲了,精神矍鑠,依然是我的精神領袖,從退休開始,他每天都會寫日記,已經堅持了35年,寫過的日記本,裝了幾大箱子了。
現如今,我也人到中年,不為生計所迫,但深感人生短暫,不妨大膽一些,勇敢地去攀一座山,努力的去追不曾實現的夢想:成一名新媒體的碼字人,用我所學的知識,為我的父母著一本書,作為傳家寶,讓父母的智慧、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傳承給孩子們。
人間百態煙火味,雖身在平凡茍且地活著,而心則還要有詩和遠方的憧憬,這便是我理解的文學熏陶和寫作的魅力。
赫茲里特說:“唯一沒有瑕疵的作家是那些從不寫作的人。”不怕慢,就怕站。心動、行動加堅持才會有所收獲!有書相伴,向上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