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這個問題,發現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困惑。回望自己二十年的人生,挑燈夜讀,潛心學堂,只為高考一搏上一個好大學。而今上了理想的大學還沒有脫離這種模式,牽腸掛肚的無非拿更好的成績,申請更好的學校,找到更好的工作。總想著,現在不是享受的時候,可是就算我拿到這一切以后呢?
昨日TEDxHKUST上的一個speaker給了我極大的震撼。他年僅21歲,就已經是慈善機構的CEO,曾橫跨英格蘭,橫穿戈壁沙漠,在加拿大花一個月騎行六千公里,參加鐵人三項,去蒙古體驗游牧民族的生活。聽了他的故事感覺自己二十年白活了,轉念一想,我要是告訴他我在學堂里坐了二十年,他也會震驚的。
他說,他的成功是因為selfish。從小我們被教育要selfless,為了父母為了學校為了祖國為了后代,單單沒有人教我們為了自己。然而,只有當我們真正發自內心地渴望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從心底里涌出強烈的動力和愿望的時候,才能過出精彩的人生。是啊,連蔡問我你的第一桶金想用在哪里的時候我都答不上來,我還有任何自我可言嗎?
知乎的最高票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既不是為了將來的成功做不喜歡做的事,也不是沉溺于無謂的短暫快樂中,而是在于內里。你究竟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而真正的過好人生的每個階段,是無論在哪一個階段,你都清楚明白的知道,你自己到底想成為什么樣的人,而這個人不是依靠外部環境存在的,不是要成為有錢人或者大明星,而是依靠于內部存在的人:智慧的人,勇敢的人,或者善良的人。那外部的條件就無法制約你成為你想成為的人,而你現在走的每一步,也都有了意義。不會為了片刻的快樂而墮落,不會因為計劃的改變而失望。
因為人如果人的快樂是依靠外部環境,那情緒就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而如果是依靠內心的力量,那才會是更有力量和持久。
就好像你在思考,現在的時間應該努力地去健身房把身材練好,還是避開減肥的痛苦,聽從美食的召喚。同樣的問題對于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你若渴望曼妙身姿,無法擺脫肥胖帶來的困擾,那這種努力絕對是值得的;而你若看重美食對于人生的意義,相信這是生活的一部分,那就去做一個美食家。沒有哪一種是正確的,但一定有一種是讓你感到更充實的。
還有人給出了這樣的解答:

在這個世界上,值得做的事情太多太多,能讓我們成長和成功的道路太多太多。我們讓自己幸福的方式就是:盡量放棄不值得去做的事,也不要強逼自己去做不喜歡做的事。多讀書、多交流、多思考、多經歷,無非就是讓我們去認識到哪些事我們值得去做以及哪些事我們喜歡去做。當我們專注于上圖第一象限中的時候,就能夠達到當下和未來的統一。
在我看來,大學真正的意義是提供我們一個走向成熟的平臺,讓我在這幾年中認識世界,認識他人和認識自己,而這,才是最大限度優化自己人生的途徑。而考試、學習,這些事情你一輩子都可以去做,何必著急呢?甚至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學習,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當你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為什么想做以及有多少能力去做的時候,你既活在當下也活在未來,你成為了你自己,也活出了你自己,你會覺得幸福,不留遺憾。
或許應該這樣看現在的努力吧。我享受努力的過程,享受吸取知識的過程,我所做的一切是為了成為我想成為的人,即知識面廣泛能獨立思考的人,具有的能力能夠讓我實現在社會上存在的價值、能夠讓自己和自己愛的人過上富足的物質生活的人,內心強大心靈充實的人,不需要依靠外界獲得安全感的人。這種對于變得更強大的渴望遠遠超過了對當下安逸的生活的渴望。“不要在最能吃苦的年紀選擇了安逸。”
現階段的我,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目標。我想進入金融行業工作。正在起步階段,什么都不懂,但是什么都想學。有方向的感覺真的很好,每天的努力都是充滿動力的。Knowledge can be learnt. Ability can be developed. What matters most is passion and attitude. Keep the motivation. 昨天的TED有個人說,Be aware of the labels you give to yourself because energy flows where attention goes. 以此自勉。
最后加一句不符合主題的話。動物世界的主持人在評價人類的進化時,談到人類相較其他種族并不具有先天的生理優勢,只能進行一些危險的嘗試,進攻猛獸以存活下來。而其他的生物依賴現成的植物,與其共同消亡?
他們的消亡不是因為失敗的太多,而是因為嘗試的太少。
2014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