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玥姝
從初中開始學英語,到高中,到大學——我一直在路上。不過我覺得真正意義上的學英語是在大學,不純粹為應試,四六級通過就行,時間也充裕,我學的主要是偏向口語化的美式英語。對英語有熱愛和追求,so I am on the way.
我大一沒有專門有計劃的學,都是在諸如有道詞典之類的網站上看看英語文章或看看視頻,偶爾摘抄下單詞或句子——是的,這個時期的我學得很懶散,不過倒是沒有完全脫離過英語。
大二報過挺貴的培訓班學英語,就是背背各種生存英語中(比如餐館點餐,問路……)或稍微高級的英語中(比如淺談環境問題……)的各種主題的對話,這個時候很注重模仿和糾音。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語感提升很快,所謂的語感我覺得就是你想說一句簡單的話時可以快速說出來,句子結構基本是正確的;另一方面,發音更地道一些,因為有仔細的跟讀模仿練習。
現在我自己學英語。
我看過一些講如何學英語的書籍,知道一點:看英文原版書對于英語學習有很大幫助。最有名的語言教育學家Stephen D.Krashen(如果你有常看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常會看到這個人名Krashen,對,就是這個大咖了!)他的“輸入假說”,“i+1”理論都在二語學習上應用頗廣。“輸入假說”就是有足夠的聽和閱讀的輸入,才會有能力輸出。“i+1”理論也就是說,“步步高升”,在英語學習選材方面,選比自己現有水平稍微高一點的,這樣既有提高也不至于痛苦。還有他的“narrow input”理論,也就是短期有限大量輸入【這句話不矛盾。我想表達的意思是,有限的主題,在同一主題下大量輸入】,這樣做的原理就是依靠的“重復的力量”。從《自控力》這個教材的理論來看,看適合自己的英文原版書,容易理解和有趣味性就能堅持,沒有意志力的損耗,更容易踐行。
看一本適合自己的書除了滿足前兩個假說外,其實也在踐行“narrow input”理論。我看完一本《Rich Dad Poor Dad》,腦袋里都是書中常出現的會計學或經濟學上的詞匯:asset,liability,broker…現在都很難忘掉啊哈哈!再比如,如果你看一本《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英文書,看了一大半,我要拿去,你一定追著我跑要看后面的精彩內容……
所以,閱讀是學習英語簡單有效的方式,符合我們“又懶又討厭無聊事物”的天性。
閱讀不僅僅提高詞匯量,還可以有效增進語法知識。
我看過很多講學英語的文章,有的說語法重要,有的說語法不重要。在我最近看英文原版書比較多的情況下,終于有點明白這個爭論為什么會產生,也了解到這實際上是無謂的爭論。其實,如果一個人英文書看多了,在寫英語文章時,是知道怎么寫出正確的句子和判斷出哪種句子是有語法問題的。一個可以是根本不懂什么叫主謂賓的人,通過多讀英文書,就可以寫出正確的句子。比如他知道“I had lunch”是正確的句子,得有這三種詞性,但他不懂這是叫“主謂賓”結構的句子。也有人不看英文原版書,去看語法書,懂得主謂賓定狀補是什么了,但他還需要去記住五種基本句型,以及大量的特例和獨立主格結構的句子,當然,通過努力看語法書也是可以達到書寫正確句子和復雜句子的。所以對于語法到底重不重要,我的理解是,你能寫正確的和有水平的復雜句,不懂語法也可,你想做一個專業點的人士,知道什么叫主謂賓定狀補,那更好。看英文書為什么可以潛移默化教你語法,原因很簡單:你看過那么多句子,也就是那么多種結構,并且那么多“結構”,是有規律的,這種見多了的相似結構被我們定義為是正確的東西,被大腦記憶成各種特定的語法知識,我們就懂了語法。說到這,聰明的你肯定看出了本質,這就是我們學知識的普遍的方法——歸納法和演繹法的問題。
歸納法就是從特殊到一般,從很多個例推出普遍性的規律;
演繹法就是從一般到特殊,將規律性的東西應用和驗證于個例。
所以,看語法書是在用歸納法,想通過先知道規律再去應用(是不是看完規律去應用了呢?有點懷疑);看英文書學語法是將演繹法和歸納法結合了,看書的過程通過“閱句無數”無形中學到了規律,同時也在應用和驗證著規律。
補充一點,對于閱讀,看英文書之后要寫點感想,你也可以試著寫寫故事梗概。你可以純粹寫給自己看;【提醒一下:我發現有人是先寫中文再翻譯成英文,這個習慣不好,也不利于英語語言思維習慣的形成,我們不要轉換,要“一步到位”,直接用英文去思考你要表達的意思】這樣有借用或原創性運用的過程,有運用英語思維,對英語水平的提高會大有裨益。
說完了閱讀,我們再來談談我做的其他事情。
我現在不專門花時間去學英語了,盡量踐行在“用英語”的過程中學。你可能會說,你看英文書不算么?當然不算,因為我不是專門在花時間單純學英語。以前感覺自己很傻,專門花時間學英語,導致我課外書都沒怎么看,這下轉換了輸入方式,通過看英文原版書,把英語用起來,書也看了,也能獲取知識,“一石二鳥”感覺很棒哦!我洗衣服,跑步,睡前都會聽英語材料,這個根據自己情況去選取,我聽的是不同主題的對話,一遍又一遍重復聽,現在的程度是聽上句可以說下句,有些可以背出來了。另一個“用英語”的例子就是用紙擋住電腦下方的字幕看視頻。當然需要英語本身到達一定水平或者自己會選擇適合自己的視頻材料。看字幕與不看字幕,差別很大,只有擋住字幕,才是去“listen”而不是“hear”了,看視頻時,你只有依靠自己聽,才會慢慢聽懂的越來越多。我就是用這種方法看完無字幕的《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然后就趁熱打鐵去看Greg Behrendt 和 Liz Tuccillo寫的這本書了。我也是用這種方式看完了《阿甘正傳》,那個男主說話感覺嘴里含著根蘿卜,不過我還是看懂了哦,肯定跟我長期這樣訓練自己有關。相信我,你也可以的!
就像這樣很簡單的紙【好吧,我承認也是很簡陋,不過倒是很方便,不需要用特別的處理軟件去字幕,也不需要下載特別的無字幕視頻資源】,可以自己根據電影屏幕調節紙張的寬度。
除了看視頻,看書,我也喜歡通過其他方式讓自己沉浸在英語里。比如聽英文歌,我是真的喜歡英文歌,我的歌單里大多是我重復聽的一些英文歌,有時候我還學學英文歌,模仿那些歌手,了解歌詞中的弱讀,連讀,吞音,這樣唱起英文歌就比較地道了呢!我還把我手機語言設置成英文了,所以跟手機有關的設置語言就都明白了。
再來聊聊英語發音。大家都知道賴世雄老師的英語學習資料不錯,尤其是他的《美語從頭學》的音標教學。賴老師會一個一個的音標教你,有例句,講解也“接地氣”,很好懂!還有優酷上也有一套免費的完整版美語音標教程,要學英式的話,優酷上也有一個很優雅的女士教的BBC英標。這兩套學音標的視頻我都下載下來了,有空就重復聽和模仿。對于音標中很難發的音,我就單個去搜索教學視頻看。學音標,重在操練。因為我發現,即使我知道某個單詞的正確發音,但是當我去說英語時,我想的是說話的內容和句子的結構,容易忽略每個單詞的發音,所以操練是個熟悉的過程,朗讀是個操練的好方法。
輸入是聽和說,輸出除了書面上的寫作,我也有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free talk的。我們是一起選修英語課認識的,當時有人在群里提議有興趣的可以一起聊聊天,提高口語,我們幾個熱愛英語的人就開始固定的有我們自己的“English Corner”了。不過我最近都沒頻繁參與,我覺得輸入更重要些,輸入足夠多了,再去輸出也不遲。所以現在最常做的是閱讀、聽、寫,同時學發音,讓自己發音更標準些。
我有一段時期是喜歡尋找如何學英語的方法,喜歡問那些英語口語很棒的人的學習經驗,那是我自己沒怎么思考和踐行學英語的時期,那是一段茫然的時光。
不過現在我看過系統的書,我在實踐,我在思考,我仔細回顧自己是如何學的母語:聽身邊人重復在耳邊說著什么,他們指著我看什么物品怎么讀,小學學完拼音和會寫簡單的字,從此刻開始就是自己大量閱讀課內課外書,聽更多的人講更多的東西,我們都是主要在運用中學的語文,然后我們現在的語文水平就形成了。所以我發現一切迎刃而解。學英語沒有很高深的技巧。同時,我發現學語言都是沒有盡頭的。
所以,寫完這篇文章,我對于學英語沒有茫然,我寫下來,自己思路也更加清晰,我希望你也是。學英語難的不是不知道方法,重要的是科學有效,不違背自己的天性,快樂學習,不過分去看結果,不要相信語言是速成的,只須想想,你現在的語文水平是速成的嗎?認認真真做科學有效的事情,好的結果是水到渠成的。
我一直在提高,我一直在路上,我們一起吧!
原創文章 ?希望能對學英語的你有幫助!
另附我的相關英語學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