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陳情令》,看魔怔了,一天不看,生活無味
的確很棒,當得起《人民日報》“書寫國風之美,傳遞文化自信”這句評價。
飄逸的白衣,流暢的紋飾,有故事的抹額和忘機琴、古風十足的《無羈》與《洗華》曲、少年俠氣和人生大義、以及清新脫俗的“狗糧”就不說了。。畢竟這些,通通都已經被粉絲和媒體吹爆了。
這兩天又發現一個新趣點,那就是劇中兩位大人物的稱呼,頗有意思,必須說一說,感受一下《陳情令》的文化“修為”。
上面這位,姓魏,名嬰,字無羨,號夷陵老祖。(網友贈外號:wifi)
劇中所有人都稱呼他:魏無羨,夷陵老祖,只有藍忘機喚他:魏嬰。
上面這位,姓藍,名湛,字無羨,號含光君。(網友贈外號:汪嘰)
劇中所有人都稱呼他:藍忘機,含光君,只有魏無羨喚他:藍湛。
一留意到這個,就不得不又對《陳情令》豎一下大拇指了,文化底蘊在那呢。
古人的名字跟我們不同,人家是有名有字的。
比如:曹操,字孟德;劉備,字玄德;孫權,字仲謀;諸葛亮,字孔明。
關鍵就在于,什么時候用名,什么時候用字。
首先,字,只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像《陳情令》中,姑蘇藍氏(藍忘機家)、云夢江氏(收養魏無羨的家)都是赫赫有名。所以他倆都配有字。
《禮記?曲禮》曰:男子ニ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每個人到了成年オ能取字。
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所以一般人,不敢輕易叫藍湛,只能叫藍忘機;也不會隨便叫魏嬰,通常叫魏無羨。
名就不同了,那是給親近的人叫的,父母呀,妻子呀,叫的。
比如曹操,字孟德,其他人都叫他曹孟德、孟德、孟德兄,但他老婆就能叫他:操,曹操。
所以,懂了吧,《陳情令》的稱呼是考究而有“預謀”的,一個稱呼,早把兩人不同尋常的關系交代得明明白白。
問靈十三載,等一不歸人。十六年后,藍湛終于能把魏嬰帶回“云深不知處”藏起來了。年少未盡的瀟灑,重頭來過,兩位的人生圓滿了。
晉風唐韻,賞心悅目,希望能有更多良心好劇,讓劇迷娛樂的同時,了解和感受更多的中華文化。
多懂些歷史,看個劇都平添幾分樂趣。關注我,分享給你更多的歷史故事。
文章來源公眾號:指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