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機們”告訴我們的經(jīng)驗智慧,
我們無需再用寶貴的時間去檢驗。
其實,
我們?nèi)巳硕际菑亩溟_始,
來閱讀這個世界的。
……
大家好。始于讀,專于聽,敏于行。歡迎走進《影響孩子一生的朗聽教育》。
莫言,大家已經(jīng)很熟悉了——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xiàn)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讀書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古今中外都一樣。任何一個作家,都是先當讀者再成為作家的。
莫言對于閱讀是偏愛的。他曾說:“我童年最大的痛苦就是沒有書讀,書很少,好不容易借到一本就如獲至寶。家長反對我讀這些沒用的‘閑書’,牛羊等待著我去放,我躲起來,不顧后果,用最快的速度閱讀。現(xiàn)在回憶起來,就是在那樣的情況下,它們的主要情節(jié)、主要人物甚至主要人物講過的一句非常重要的話,至今記憶猶新。這說明童年確實是一個讀書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記憶力特別強,讀書的熱情特別高,讀過了也能夠記得住。”
那么,莫言的童年閱讀經(jīng)歷是怎樣的呢?答案是用耳朵閱讀。
莫言說自己之所以能成為一個作家,與二十年用耳朵的閱讀密切相關(guān);莫言說自己之所以能持續(xù)不斷地寫作,也是依賴著用耳朵閱讀得來的豐富資源。我來給你轉(zhuǎn)述一下。
很多年前,在臺北的一次會議上,莫言與幾位作家就“童年閱讀經(jīng)驗”這樣一個題目進行座談。參加座談的作家大都是早慧的天才,有的五歲時就看了《三國演義》、《西游記》,有的六歲時就開始閱讀《紅樓夢》,這讓莫言感到慚愧和吃驚,覺得自己是個沒有文化的人。輪到他發(fā)言時,莫言驕傲地說:“當你們飽覽群書時,我也在閱讀;但你們閱讀是用眼睛,我用的是耳朵。”
莫言在發(fā)言中提到的所謂“用耳朵閱讀”,是指的聽書、聽故事、聽東西。其實,那些用眼睛閱讀的作家,從閱讀的概念及機理上說,起初也是從聽別人說話開始的,也是從聲音世界被渡到文字世界的,絕對離不開聲音的轉(zhuǎn)化和銜接的,在此不做展開。
童年時期的莫言也是用眼睛閱讀過幾本書的,由于當時的農(nóng)村,能找到的書很少,莫言的知識基本上是用耳朵聽來的。和很多作家都有一個會講故事的老祖母一樣,莫言也有一個很會講故事的祖母,像諸多作家都從老祖母講述的故事里汲取最初的文學靈感一樣,莫言也從祖母的故事里汲取文學的營養(yǎng)。
他除了有一個會講故事的老祖母之外,還有一個會講故事的爺爺,還有一個比他的爺爺更會講故事的大爺爺。除了他的爺爺奶奶大爺爺之外,村子里凡是上了點歲數(shù)的人,都是滿肚子的故事,在與他們相處的幾十年里,莫言從他們嘴里聽說過的故事實在是難以計數(shù)。
莫言坦言,他們講述的故事神秘恐怖,但十分迷人。動植物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甚至許多物品,譬如一根頭發(fā),一顆脫落的牙齒,都可以借助某種機會成為精靈。
莫言也坦言,當自己成了作家之后,開始讀家鄉(xiāng)最會寫鬼故事的作家蒲松齡的書,他發(fā)現(xiàn)書上的許多故事小時候都聽過。
在莫言用耳朵閱讀的漫長生涯中,民間戲曲、尤其是故鄉(xiāng)那個名叫“茂腔”的小劇種也給了他豐富的滋養(yǎng)。
當然,除了聆聽從人的嘴巴里發(fā)出的聲音,莫言還聆聽了大自然的聲音,譬如洪水泛濫的聲音,植物生長的聲音,動物鳴叫的聲音……
莫言在不同場合在很多文章里都提到“用耳朵閱讀”的問題。用耳朵閱讀的歲月,培養(yǎng)起了他與大自然的親密聯(lián)系,培養(yǎng)起了他的歷史觀、道德觀,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起了他的想象能力和保持不懈的童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用耳朵閱讀》這本書,里面收錄了莫言在世界不同地方的一些主題演講,當然也有“用耳朵閱讀”這篇文章,如有興趣,可以仔細拜讀一下。
在音頻的末尾,我們貼了一小段茂腔,請你欣賞。
感謝你的陪伴,感謝你的耐心聆聽。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