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最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BC-2697)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
當然,上面的說法,不可考,所以并不可信。但是,合理想象,又感覺似是非是。
為什麼是十天干?
為什麼是十二地支?
光劍說: 天屬陽,父也;地屬陰,母也。天地交合,而生萬物。天地乃萬物之父母。
天干
天干最晚在夏朝已經開始,明顯的證據是夏朝后期有帝王叫做孔甲、胤甲。但是正式將這十個符號命名為天干應該與地支有關:干為主干,支為分支,兩個相對的命名應當是一起出現的。在商朝開始出現天干與地支配合用以紀日,使用干支紀年要更晚一些。
根據事物十個狀態排序以定
關于天干何來說法眾多,其中一種是古人根據事物十個狀態排序以定的,視為循環。其中植物的生長就是一例︰按
甲就是“鎧甲”,指萬物破殼,植物破土萌芽;
乙就是“軋”,指萬物初出地面,呈彎曲狀;
丙指就“炳”,指萬物長勢旺盛;
丁就是“壯”,指萬物的長勢猶處于青春期,成長壯實;
戊就是“茂”,指萬物生長最茂盛的時期,是為最頂峰;
己就是“起”,指植物開始屈曲其形;
庚就是“更”,指植物枯萎衰亡,始入土中,與乙相反;
辛就是“新”,指萬物更新;
壬就是“妊”,指陽氣正潛地中,萬物被養育;
癸就是“揆”,指萬物閉藏于土,萬物萌芽。
以人體部位計數、排序
“天干”,普普通通而又奇奇怪怪的十個字,古人用以表示順序,直到今天仍在使用。它從“甲”到“癸”,代表的是從“一”到“十”。為什么要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字代表“天干”呢?
古人最早的造字方法是“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以象形字為主,這是常識。到了夏商時期,“天干”、“地支”這類的抽象概念也出現了,表述這些抽象概念再用單個漢字就很困難了。但困難難不住我們的前賢。古人表示“天干”這一概念,竟是用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用這十個字組成人體的圖案(“天干圖解”)。這也就是說,“天干”這個詞語本身說的是“人”。古人的創造力竟是如此奇妙。
(此圖出處: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9-03/11/content_17421686.htm)
現代研究的結論之一是天干源于原始人類以人體部位計數、排序,下面列出《說文解字》中的釋義:
一曰人頭宐為甲,甲象人頭。
乙承甲,象人頸。
丙承乙,象人肩。
丁承丙,象人心。
戊承丁,象人肋。
己承戊,象人腹。
庚承己,象人齋。
辛承庚,象人股。
壬承辛,象人脛。
癸承壬,象人足。
早期漢字以象形字居多,頗類圖形。古人選用十個“圖形文字”重組“人體”這一極為復雜的“圖形”,這樣的創意實在高妙。
古人創制“天干”之時,文字早已產生,他們要用“字形”組合“人形”,必然會考慮選哪些字用在這里最有表現力,最能表現人體的形象。這是一件煞費苦心的事情。于是我們看到,他們選用字形非常成功,所選各字與要表現的人體部位在形象上十分相近。于是就有了以下的巧妙關系——
“甲”:此字字形圓圓方方,極象人的頭顱。且上邊出頭代表頭發,下邊出頭與頸相連。
“乙”:筆畫微曲而柔,且極簡練,極象人的“脖頸”之形。若不選用此字,那么選哪個字能更好地表現人的這一部位,我看不好選了。
“丙”:此字字形最能表現人的雙肩至手腕這一部分。我的感覺是,造字之初好像就是要用它表現人的上半身似的,若把里邊的“人”拉長就成了“天”字。請注意:“手”不在此,“手”在哪里下文自知。
“丁”:用它表現“心口窩”,從古文、篆書字型來看十分形象。讀者摸一下自己這一部位,便可知道這里是兩脅與胸椎的結合部,保護著胸腔里面重要的臟器心肝肺等。
“戊”:《說文》說它是“中宮也”。那么用這一字形代表人的胸腔外廓這一“中宮”部位,再恰當不過?!拔臁敝疑舷蟾熘C,右下象肋條。選用此字表現“胸肋”,構思奇妙令人叫絕。
“己”:“己”字的古文、篆書寫法婉柔而曲屈。在人體,則腹部最柔,腹內“柔腸”更與“己”字相似。以此字形表現人的肚皮,巧妙無比意味無窮。
“庚”:此字出人意料地代表著男性生殖器。這是人們從前不知道的,而在我所畫的這個“圖解”中,此字的本義得以昭然揭出。
“辛”:《說文》說這個字的形狀象人的大腿。初看此說不能成立,“辛”的字形與“大腿”確實難以產生聯想。但是從“圖解”看,用“辛”代表大腿乃是恰當至極,不但外形表現出來了,連骨頭也表現出來了,并且髖關節(俗稱胯骨)這樣的細節都能相當精確地表現出來。
“壬”:此字的上半部與“辛”字的下半,正好組成人的膝部。且此字上半之“千”在篆書中寫法曲屈,正可表現人膝部位屈折自如、富有彈性的特征。
“癸”:此字意味特別深厚。它的部首與“登”字相同,為“雙止”,恰好是人的腳。且此字下部從“矢”、從“天”,加上“雙止”之八出,共有十出,正好是十個腳趾。此字一共十畫,更是巧妙無比。
“干支”合指宇與宙、時與空
先人是有生殖崇拜的。自然造字的時候,對人的繁衍給予了高度重視。古時最缺的是人,人是最重要的生產力,所以從來都把人的“生產”放在突出位置。這種社會現象反映到知識界,便有了文字上對“干”的崇拜——古人日日記“干支”,原來時時在說“性”。
人類通過性而傳承繁衍,而傳承繁衍需要“時間”,這樣“干”就被賦予了“時間”這一含義。古人認為“上下四方曰宇”,宇即“空間”;“古往今來曰宙”,宙即“時間”,二者合在一起,便指古往今來天地萬物。
商代帝王為什么以天干為名?
與以前的時代相比,殷商時代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大量的青銅銘器和甲骨文的出土,為殷商時代的歷史描述提供了基礎。同樣,有關殷商時代華夏民族姓氏狀況的輪廓也漸漸明晰起來,盡管這一輪廓還是粗線條的。
商代的統治者為子姓氏族。相傳商人的始祖簡狄是在野外吞食玄鳥之卵而生下了氏族的第一代男性首領契,故以子為姓,同時整個部族以鳳鳥為圖騰。殷商的甲骨卜辭中,常有“王族”“多子族”等名稱。據專家考證,“多子族”應是商王族的同姓分支,即小宗。商人往往在鐘鼎銅器上多鑄族徽銘文,這就是當時的姓氏標志。這種族徽銘文形象醒目,有較濃郁的象征意味,有些專家認為可視為后世圖章的濫觴,目前我國考古出土中已發現的殷商族銘,有六百多個。
商人是長期生息在我國黃河流域東部地區的氏族聯盟,建立商朝統治后,政治經濟重心從西北向黃河中下游東移,伴隨著活動領域的擴大,新的姓族不斷進入視野,生活在淮河下游和海邊的“淮夷”、“東夷”也逐漸融入華夏民族大家庭?!蹲髠鳌ざü哪辍酚涊d了商代姓氏中的“殷氏六族”,即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又有“殷氏七族”即陶氏、施氏、蘩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錐)氏。這些氏族中有不少是在今天的皖北和蘇魯一帶形成的。
到了商代中期,伴隨著幾次遷都,商王朝所控制的疆土規模及所影響到的地域不斷擴大,商朝中后期聚集在它旗幟下的姓氏部落已逾百數,后人形容當時的狀況有所謂“八百諸侯”之稱,如殷氏、來氏、蕭氏、宋氏、時氏、黎氏、空相氏、耿氏、北殷氏、微氏、箕氏、阮氏等,都是在夏以后出現的。在《尚書·盤庚》中,商朝統治者將這些有姓氏的貴族諸侯總稱為“百姓”。
商王天干日名制的來源,眾說不一。但十天干的名稱,最初應當就是為了記日的。所以,天干的名稱就是為了表示次序。商王日名,應當也有表示次序的用意。
遺憾的是現在對此還沒有定論。首先,我們現在看到的帶有天干的稱謂并不是「名」,也不是「謚號」,而是類似「廟號」。上世紀以來,主要有四種不同的說法:一、認為這些日干是商王出生日的天干;二、認為這些日干是商王逝世日的日干(董作賓先生持此觀點);三、認為是商王死后入廟立位日的天干;四、是從祭名而定。張光直先生提出了一種假設,商王族分成是個祭儀群,并皆以天干命名,又名天干群,商王選自這十個天干群,在他們死后則以其所在的天干群的名為其定名。關于商王的名,因為商王世系也有很多出入,這里有一個根據今本《竹書紀年》所制的表,僅供參考(注:商王子姓):
商王——名
成湯——履
外丙——勝
仲壬——雍
太甲——至
沃丁——絢
小庚——辨
小甲——高
雍已——伷
太戊——密
仲丁——莊
外壬——發
河覃甲——整
祖乙——騰
祖辛——旦
開甲——踰
祖丁——新
南庚——更
陽甲——和
盤庚——旬
小辛——頌
小乙——斂
武丁——昭
祖庚——曜
祖甲——載
馮辛——先
庚丁——囂
武乙——瞿
文丁——托
帝乙——羨
帝辛——受
后世學者對此曾探討過其原因,但最終各執一詞,爭論不休。其論點大致有三種:一是生日說,就是說這個天干代表王的出生日,比如生在丁日,就取名某丁,生在己日,就取名某己。二是死日/廟號說,就是說這個天干代表王的死日,并且順便也作了他的“廟號”,不排除什么文武之類的美稱是死后追謚的。三是宗法血統說,就是說商王族內部分為很多小宗族,這些小宗之間實行內婚制度,名字里的天干代表該王出自哪一宗,至于這個宗是其父系的宗還是母系的宗,有爭議。
在上古時代有十個太陽的傳說,這十個太陽分別叫: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天有一個太陽照臨人間,十天一順稱為一旬。這十個太陽的名字(日名)就是“十干”,也叫“天干”。夏商時代的王室和貴族階級崇拜太陽神,自視為太陽神的后裔。帝王即位,宣稱是太陽光照人間,君臨一切,主宰沉浮。用日名取作帝王名,正是這種思想的反映。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夏朝中的帝王有取名為太康、仲康、少康的,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認為即大庚、仲庚、少庚,系日名無疑。夏史中的帝王以十干為名的還有孔甲、胤甲、履癸。履癸即夏桀。商王全系日名,從大乙(湯)到帝辛(紂)三十一王均以十干取名?!吧碳疑右匀諡槊?,這是古代學者比較一致的見解。商朝以十干記日,以十日一旬作為記時的主要單元。商王出生的這一天,被視為十干中在這一天值日的太陽降臨人間,如果是在甲日生的,就取以甲名,乙日生取以乙名。但如果又有一個甲日生的商王出世,就認為這是太陽甲再次光臨人間,為了加以區別,就在日名前面加上“大(太)”,“中(仲)”、“少(?。钡茸?。夏商以十干命名,明顯地反映了我國先民的太陽神信仰。但這種說法也有其牽強之處,比如同以甲或乙為名,卻有太甲、小甲、河亶甲、陽甲、祖甲和太乙、祖乙、小乙、武乙、帝乙的區別呢?
地支
解釋1
地支是指木星軌道被分成的十二個部分,記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木星的公轉周期大約為十二年,所以中國古代用木星來紀年,故而稱為“歲星”。后來又將這十二個部分命名,這就是“地支”。
當然,這個解釋是很敷衍的。造這十二地支的先人,怎么可能觀察木星軌道,用N個十二年的時間,來造這十二地支。
解釋2
這個也是后人敷衍而來。權當宇宙全息同構的例子而已。
甲骨文分析
從干支的甲骨文字形上分析,十二地支源于十天干衍生。
癸孕甲,稱子
己孕庚,稱丑
乙孕丁,稱寅
乙孕丙,稱卯
己孕辛,稱辰
丁孕己,稱巳
丁孕戊,稱午
戊孕庚,稱未
辛孕癸,稱申
辛孕壬,稱酉
戊孕辛,稱戌
癸孕乙,稱亥
甲骨文推論
甲,田,十,莊稼
乙,癸所生,嫩樹枝
丙,矩(釘有三角架)
丁,矩
戊,鉞,斧鉞
己,丁所生,半個矩,田壟
庚,星辰,象金星出天幕
辛,劍,匕首,利刃
壬,圓規(合攏的圓規,中間為轉軸)
癸,圓規(張開的圓規,如同剪刀)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大篆:
小篆: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為天干
在古時候,十天干是當做樹木的主干來看待的(天干的含義:干者猶樹之干也)。
甲為棟梁之木,東方。乙為花果之木,東方。
丙為太陽之火,南方。丁為燈燭之火,南方。
戊為城墻之土,中方。己為田園之土,中方。
庚為斧鉞之金,西方。辛為首飾之金,西方。
壬為江河之水,北方。癸為雨露之水,北方。
金—乾、兌 乾為天,兌為澤。
木—震、巽 震為雷,巽為風。
土—坤、艮 坤為地,艮為山。
水——坎坎為水。
火—離 離為火。
天干原文:
甲者,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者,言萬物生軋(zha)也。
丙者,言萬物陽道之著明也。
丁者,言萬物之丁壯也。
戊者,固也,言陰陽彰露,物已成也。
己者,止也,言萬物陰陽殺將成也。
庚者,言陰氣庚萬物也。
辛者,言萬物之辛氣方生也。
壬之為任也,言陰陽任養于壬也。
癸之為言揆(kui)也,言萬物可揆度也。
釋義: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里)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藝)
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燃著,見而光明。(炳,彪炳千秋)
?。翰菽境砷L壯實,好比人的成丁。(壯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榮。(茂,鉞,斧鉞)
己:起也,紀也,萬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紀。(起,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新)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萌芽。(揆)
十天干與太陽出沒有關,而太陽的循環往復周期,對萬物產生著直接的影響。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大篆:
小篆: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為地支
地支釋義: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為一陽萌的開始。
(丑)紐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著將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發已經過半。
(巳)起也,萬物盛長而起,陰氣消盡,純陽無陰。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陽起充盛,陰起開始萌生。
(未)味也,果實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體都已長成。
(酉)老也,猶也,萬物到這時都猶縮收斂。
(戌)滅也,草木凋零,生氣滅絕。
(亥)劾也,陰氣劾殺萬物,到此已達極點
另一種釋義:
子是茲的意思,指萬物茲萌于既動之陽氣下。
丑是紐,陽氣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萬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萬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經震動而長。
巳是起,指陽氣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萬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萬物之老也。
戌是滅的意思,萬物盡滅。
亥是核的意思,萬物收藏。
生殖的角度
先人生殖崇拜,所以很多古文化現象朝這個點上來解釋,基本是通達的。
先人當年最大的問題就是生育孩子。
關于天干地支的來歷一直是個謎,許多甲骨文的研究者都沒弄明白他具體代表的意義。最近看了一本唐漢寫的《漢字密碼》,其關于地支的新解有些接近地支的意義。他把地支定義為關于生孩子一系列過程的描寫,合情合理。
話說呢,原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這個地支啊,跟一個小孩子出生的過程有密切聯系,簡直就是一個分鏡頭腳本。
“子”呢,是剛剛把頭伸出來的樣子
“丑”呢,是手伸出來的樣子,是吧?
“卯”呢,是連胎盤都下來的樣子,
“辰”呢,就是開始割斷這個臍帶的樣子。
這樣子,生育的階段就完了,就是和母親生育的過程就全完成了,它前六個字。后六個字和生育沒關系,但是和孩子生長有關系。
“巳”字就是對包裹完畢的嬰兒的形象描摹。
“午”是孩子臍帶脫落。
“申”這個字是一個在“匕”字上……畫了一個“匕”,在匕上的話再畫一個符號,指示這個符號就是女人生下的是個女孩,女生女,代代不停地生下去,這個字演變為“申”。這個“申”字后來就是演變成這樣一個形狀后,它這畫了一個手,這邊畫了一個手,演變兩頭拉,伸長的伸。就是拉抻的“抻”字。兩個字合一了。但是古代是講的是延伸而下,我們說的延伸而下。什么叫延伸而下?就是一個女孩生了一個女孩,女孩長大又生女孩,女孩又生女孩,代代不停地生下去,就叫“申”。所以這個演變為“申”,這個“申”也就是它往上追溯,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這個字?!吧瘛?,神州的“神”。“神”的本義就是最早的女性祖先。女生萬物。殷商民族的“神”就是簡荻。周人的“神”就是那個踩到巨人的大腳印的那個姜嫄就叫“神”。
“酉”字是酒罐子的象形描摹。
“戌”,斧也。誰來保護家園?都生了女孩,光生女孩,沒有男孩誰來保護家園?“戌”這個戌字畫了個斧子,這同樣一個斧子,還演變為三個字。一個演變成一個“戊”字,一個演變成“鉞”字,加個金字旁就變成我們鉞,斧子的意思。那么都生女孩誰來保護,那么我們說以后就再會生個男孩。所以他就會畫一個男孩,這個字叫“亥”他畫個男孩。男孩怎么畫的?男孩這就多了一個東西。(小雞雞。)
“亥”。亥,荄也。十月微陽接盛陰。……古文亥為豕,與豕同。
然后“亥”字邊加了個人,就叫“亥”;然后“亥”加個“子”就變成孩子的“孩”了。所以這個“亥”這個字,很簡單,它這個來源和“豕”完全沒有任何關系。
“豕”和“亥”有啥區別?在甲骨文完全不一樣。但是許慎沒見過,古文“亥”為“豕”。古文“亥”和“豕”是一回事,這就混亂不堪了,因為他沒見過。
另外,參看:第一章 十天干,十二地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