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兩天寫了,不要『跳出舒適區』,而是要『擴大舒適區』,一點點來,這樣穩健,心定,否則就會一下子跳到『恐慌區』,一旦搞不定,進退維谷。
很多人點贊,各大媒體競相轉載,一時洛陽紙貴(我是得有多自戀才會這么形容啊)
但是,但是有一些人在后臺給我的回復是:早看到你這篇文章我就不作了,但是現而今已然跳出來了,回也回不去了,怎么破?
以下圖為證:
好吧,這篇文章做一個補充,有那么一些情況,用『擴大』舒適區,一點點徐圖之并沒有什么卵用,對他們來說,就得用跳出的玩法。那什么情況需要用跳出的呢?
2.
先講個三國的故事:
諸葛亮當年開始進攻魏國一出祁山時,大將魏延曾經提了個戰略方案:孔明用正兵出兵斜谷,派一支偏師奇襲子午谷,一旦成功,夾擊長安,可以一舉而破長安,占半壁江山。但諸葛亮以太過危險,一旦不成全軍覆沒為由拒絕了魏延。
數百年之后到了我黨解放戰爭,朱德看到了這一段,就說諸葛亮糊涂,應該用魏延的計謀。同時,粟裕也說:『六出祁山,當時魏強蜀弱,而他采取正面推進相持,怎么能以弱勝強呢?人說‘諸葛一生唯謹慎’,從軍事上來看是不敢用奇兵,不會打仗。』
為啥當年紅軍的老大們這么說?因為三國時蜀國太小,人少、糧缺,要想復興漢事,用太正常的路數幾乎不行,必須得采用奇襲,才有可能成功。
講歷史故事沒有現實感,再講一個大家都熟悉的現實故事。
曾經有個在中國著名大學教英語的老師,上世紀90年代,看到大家都可以在學校外教英語賺外塊,于是他也兼職在外教英語。不幸得很,這件事很快被學校知道了。于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在這個老師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學校的大喇叭廣播里傳送著一條動人的新聞:『對該老師處以開除公職的處罰?!磺缣炫Z。
當然,最后的結局大家也都能猜到,這名老師只好自己在校外開英語培訓學校,自己找教室宿舍、自己招生、自己運營。這真的是『跳出舒適區』,直接進入了『恐慌區』。之后趁著留學大潮的興起,他活了過來,這家公司也越來越大。
你們知道他是誰吧?就是俞敏洪。
最后,再講個我身邊的故事。
我的一個來訪者,2012年找我做咨詢,那時他是一個做汽車租賃公司的小助理,人坐在我面前時就像個沒畢業的學生。他講了他自己的求職經歷,學校不是好學校,所以畢業就只能做助理啊,銷售助理這類的,生活也比較底層。我那次咨詢只是給定了個位,就是跟他聊了一些時間發現他挺有營銷頭腦的,人很活絡。然后我說你要轉可以轉做營銷這類工作,不過,可能你得豁一把。
之后這個案例結束,我就沒再跟蹤。
但是,到了2014年中,他突然在微信上,跟我說約聊聊。我很好奇這兩年他發展的怎么樣,就馬上約了個時間喝茶。再次見面的時候,他有點躊躇滿志的樣子。然后給我講了他這兩年的經歷:咨詢沒過幾個月,他馬上轉去做了淘寶營銷,期間學了一些淘寶營銷的技術和方法,沒想到竟然把一個淘寶店三個月從零做到了幾十萬月營業額,然后他就專注電商營銷,兩年過去,不但電商營銷說起來一套一套的,被各種中小企業邀請去做培訓,還打算自己創業,專門做電商營銷?
為啥我講這三個故事呢?其實還是在講人在什么情況下需要來個猛的,一下子『跳出』、『奇襲』。一種就是你再怎么『擴大』,都有一道鴻溝在面前,你不跳是等死,你跳,也許是找死,但也許就活了,此時就得用奇襲,當年孔明的思路就是一再的想『擴大舒適區』,結果喪失了時機;還一種就是,你想的好好的『擴大』,但是環境逼你不得不跳,你是跳還是死,俞敏洪就是被逼『跳出舒適區』。
事實上在中國,不少青年都會面臨這樣的窘境。從一個三本、或者大專畢業,回到自己的家鄉,四五線小鎮,在一個工廠里謀一份簡單工作,或者是被家人安排在小鎮的某個事業單位過朝九晚五的生活。生活看上去愜意,人生的突破從此卡住。即便有些人有『擴大舒適區』的想法,但是多數人受周圍環境的影響頗大,在那樣的一個社會環境、工作環境下,行動力會迅速減弱。你會發現,在這樣的環境下,上升通道極為狹窄。眼前一道鴻溝,永遠無法到達彼岸。
既然怎么也是死,與其等死,不如找死?;沓鋈ベ€一把,沒準柳暗花明。
3.
但是為何有的人找死,跳出舒適區就真的成了,把『恐慌區』開拓成『舒適區』的飛地,越玩越High,而有的人也去賭一把,『跳出舒適區』就死了。你跟你小伙伴倆人各帶5000塊,從四線小鎮,連夜奔襲到了北上廣深。過了三年,你在大城市扎下了根,收入可觀,而你小伙伴在半年以后生活不下去,灰溜溜回家。
舉個真實故事就能明白。
小紅和小華從一個四線小鎮一起來到北上廣深大城市。小紅借助大城市同學的關系去了一家物業公司做客服,收入4K;而小華喜歡打游戲,正好看到一家游戲公司招個游戲客服,收入不到3K,他毅然決然去了。半年以后的結果是,小紅在這家物業公司干著不咸不淡的工作,反而開始后悔,還不如回家;而小華則幾乎每天都在公司里待著,天天看游戲文檔,策劃說明,天天跟游戲策劃、設計一起聊天學習,還學了點游戲里的UI設計。半年下來竟然因為對這類游戲特別懂,到成了運營主管。收入一下就上來了。
問題出在哪里?一個最主要原因就是心態。你的心態跟你的行為并不對等。
請注意,你來是『跳出舒適區』,這本身是一場賭博。當你跳了出來,就意味著你進入了一個狹窄的小巷,要么往前走,走通小巷,自己升級;要么退回去,回到過去;此時往往沒有第三條路。這場賭博要求你ALL IN,把自己全押上,讓自己全部投入進來。我們得一遍遍給自己洗腦,一切壓力都是紙老虎,憑自己的短時間學習,能夠快速掌握新知識,新領域,從而干掉一個個的BOSS,掛著一枚枚勛章,這片地方就是我的『舒適區』了。這樣,才有可能在『恐慌區』硬生生開拓出一片自己的地盤,自己的『舒適區』。
孫子兵法里說『死地則戰』,就是當你把自己放到『死地』的境地,則一定要快速奮戰,全部投入,方能求生。在工作生活中,這個『戰』當然不是與人戰斗,而是最短時間學習成長達到目的。那些把自己置于『跳出舒適區』的人,則往往是有意無意把自己置于『死地』的境界,那既然人作(讀一聲)到這里,再去挑不能快速成長,快速學習的玩法,那真的就是『作死』了。
那些靠奇襲、絕地反擊等等最后逆襲成功的人和事件,無不如此。俞敏洪如此,我的那個咨詢客戶也如此,小華也是如此。
小華和小紅的區別就在于此,他們都是因為緩慢擴大無路,而選擇了『跳出舒適區』突破,但小紅的心態依然是各種擔心,怕很多工作自己干不了,錢又少;小華則直奔主題,不管怎么樣先到一個高速成長企業里ALL IN,所有時間全部放到工作和學習里,快速實現一次小突破,咸魚翻身。
因此,把心態放到絕地反擊的狀態,并挑一個有發展的落腳點,跳出舒適區,也許會走出小巷,在恐慌區生生做活兩只眼,做出一片『舒適區』。
4.
關于舒適區的這兩篇文章,正好讓我想起了2007年一部特別火的電視劇《奮斗》。
那片子捧紅了好多演員,比如:文章、馬伊琍、王珞丹,以至于到今天很多人看到王珞丹還會叫她『米萊』。
對我而言,讓我做有印象的反而不是這幾個明星,而是主人公從美國回來的親爹,房地產老總『徐志森』,這角色是臺灣老戲骨張晨光演的,入木三分,極有管理思維。在整個電視劇里主要出現了六回,但每回都語出驚人,每次給他兒子都能帶來思維模式的改變。其中有兩回,正好跟我寫的內容對應,英雄所見略同
第一回:
徐志森教陸濤開車,這老爹也膽大,直接就把自己的奧迪給不會開車的兒子開。結果還是出了個小事故。但是整個過程,徐總都跟他兒子強調:『剎車』“你看到了吧,不剎車就會失控,而失控是最壞的情況,因為沒有人知道失控以后會發生什么,開車是這樣,做生意也是這樣,在不清楚周圍情況的時候就要剎車,隨時剎車!”其實我們學車的人也都知道,你初學車的時候,教練強調的也是『剎車』。這種思維不光可以用在學車,做生意,還可以用在個人成長、重大選擇,在你想到要『跳出舒適圈』時,先剎車,停一停,看看是否有『擴大舒適區』的可能,是否能徐圖之。
第二回:
徐志森把陸濤做死的項目全部接手,打算再交給他兒子,做下去,他說:『走在絕路上他也有一種做法,我把我全部家當都押了上來,就是要告訴你,如何在絕路上也走出一條路來?!徽f白了,當你真的打算『跳出舒適區』,進入『恐慌區』的時候,得有ALL IN的力量。
5.
話說回來,為何作為讀者,我們都喜歡聽『跳出舒適區』的故事,喜歡『咸魚翻身』,喜歡『以弱勝強』,那是因為這樣的故事往往出人意料,里邊有豐富的沖突和戲劇性。但是,其實這類故事并不多見,這里摻雜了太多的轉述和添油加醋。即便這類故事真實出現,那背后也往往要么是因為外部的機會,要么是因為過去的積累。大多數的成功還依然是韜光養晦、冷靜觀察、厚積薄發、有所作為。因此,不要被表面的故事所擾動。如果通讀《孫子兵法》的話,你會發現,孫武的戰爭觀依然是:
一. 盡量別打仗,做充足的準備;
二. 即便打仗,也要打必勝的仗,打最開始就已經確定結果的仗;
三. 實在不行再下險棋,下險棋就得ALL IN。
這個戰爭觀也適用于我們個人的成長、職業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