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拿起這本看不懂的書繼續看,有時感覺很羞愧,怎么也參加了心理學的培訓考試,怎么就是對這個無感呢?愚鈍?不敏?趁著假期的“掃書掃地”計劃,自己也需要堅持一下,對看不明白看不懂的書也堅持看完,看完之后才能貫通有悟,不能養成長期的只要看不了就逃的壞習慣。
今天第一章,重溫了湯銳的《童話應該這樣讀》。童話的基本特征是幻想,用各種表現手法將想象豐富和奇特,具有一下三個特征
一、現實的折射
二、符合兒童心理特征
三、宣泄和補償內心被的壓抑的愿望
河合隼雄在第一章也這樣闡述了童話產生于無意識世界,是能夠滿足內心愿望的作品“原型體驗”是創作作品的最初體驗,而且重要。童話和故事描繪的正是出現“決定性瞬間”之前的某個階段。
本書以《格林童話》中的故事來進行闡述,驚奇的發現家中竟然木有一本,這是買書前的節奏預備,是滿足需要的第一步——出現需要,也許加上些適當的夸張、擬人、象征、變形……這些表現手法,也能寫出一篇童話故事。(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