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 ?
前天晚上和女兒聊天,不知不覺我們又聊到了她的學習上,當我說“你就是學習態度有問題”時,她開始大聲反駁我:我態度不認真,我不想好好學習,我目前的學習狀態就是垃圾行為……她最后像是在跟我說又像是在自言自語:“今天晚上又要睡不著了!”
女兒的聲音很小,可卻像針一樣扎著我的心,我頓時感覺到了自己說話有問題,于是立即保持沉默。
我與女兒的這次溝通暴露了一個問題,是親子關系溝通不暢,親子關系也是一種人際關系,也反映出了我人際關系溝通的不暢。而這種不暢通常會讓當事人的內心受到傷害 顯得壓抑而又無助。
如果你生活中、工作中遇到這樣一種語言:“你總是遲到”,“怎么那么多應酬”,“沒見過你這么懶的”等等充滿了抱怨、責備,說明你正遭受一種暴力——“隱性暴力”。
什么是“隱性暴力”?它是一種看不見卻又真實存在的傷害,它的殺傷力甚至比使用武力的“身體暴力”還要大,造成的心理傷害比身體傷害更難痊愈。
馬歇爾·盧森堡所寫的《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說話和聆聽的方式,讓我們不要受情緒主宰,而是去客觀的觀察、真誠地感受有意識地使用語言。
那么,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呢?
一、細心觀察,表達感受
“良人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會說話的人,總是讓人如沐春風;說話難聽的人,總是往人心里扎釘子。
當我們被別人批評、責備、抱怨時,往往會條件反射式的爭辯、反駁,不管別人是否是好心,甚而讓關系陷入僵局。書中知道我們在遇到這種情況時要體會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具體可分為以下四步:
step 1,觀察:留意所發生的事情,清楚地表達結果;
step 2,感受:詳細表達出你當時的感受,受傷,害怕,生氣,憤怒,開心等等,越具體越好;
step3,原因:具體表達出你的這些感受是由哪些原因導致的;
step 4,請求:為了改變,你有哪些請求。
以上四步表達的越具體、越明確越好。經常這樣刻意練習你就會發現自己生氣、發怒的原因,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二、用心傾聽,體察需求
作為一個媽媽,讓孩子從沉迷的游戲中走出來去吃飯、學習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
通常我們會用一種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比如把手機沒收,或者拔掉網線,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引發一場家庭戰爭,孩子甚至會用不吃飯、不學習來反抗你。
我們可以去傾聽孩子此刻的需求,并適當許可孩子繼續玩一會兒游戲,這樣可以避免讓家庭關系緊張,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也可以影響到孩子學會用非暴力方式解決問題。
每個人的行為背后都有動機,有需求的。這需求不會自動顯現出來,當事人也不一定會親自說出來。那么就應該先用心觀察,客觀的表述出觀察的結果。
觀察、感受、體察需求,表達請求,這一連貫的操作,就會讓溝通暢通無阻,就能讓愛在彼此之間自然流露,親子關系融洽,家庭幸福。
結束語:
“人性是相通的”,當我們在發生矛盾和沖突的時候,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能更好的專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從而促進傾聽、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書中有一句話讓我深受啟發:我們最大的暴力對象是自己。細品這句話,再去翻開這本書找到真正的原因。
這個世界沒有你想象中那么復雜,只需要你看懂每個人背后的共同需求,并理解它,滿足它,照顧好自己的同時關照其他人,就好了!
今天是參加鏡姐18天18本書的第十本書,我是九分會1組001-還不會倒立的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