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問,為什么懂得那么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不是你不知道這些道理,而是你的主觀意愿和自制力有限,執行不力,不能堅持到底,沒有把道理轉化為日常的習慣。
習慣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源于認知,積于行動,成于堅持,固于本能。
杰克?霍吉的名言“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至今仍振聾發聵。
查爾斯?杜希格在其著作《習慣的力量》,提出了習慣形成的機理,對我們提升認知、改造自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
習慣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成長與前進的每一步,幫助我們將價值觀和優先級融入生活各個方面。好習慣可以助力你達成境界圓滿、人生贏家,壞習慣可以摧毀你的現在和將來。
在忙碌的當下,我們越來越渴望成長的智慧和內心的安靜。這就需要面對人性的弱點,重新認知習慣的力量,將所知道的那些道理融入日常、踐于行動,日積月累成就好習慣,主動不被壞習慣綁架。
認識習慣要了解我們如何開啟大腦的自動駕駛模式
據科學研究,我們的習慣大多來源于大腦的基底核部分,這部分控制著呼吸、吞咽等自主運動,也是直覺、潛意識的發源地;而大腦中的前額皮質負責理性思考,主要負責丹尼爾?卡尼曼所講的“慢思考”,需要嚴謹思考、投入腦力。
人類的行為中5%受自我意識支配,而95%是自動反應或者是對某種需求或緊急情況的應急反應。就如同數萬年前的祖先一樣,我們面對危險時刻,第一反應就是逃跑。因為在原始環境中,面對危險只有果斷逃跑才能在惡劣環境中存活下來。而逃跑這一生存習慣也深深根植在我們的潛意識里。
《象與騎象人》一書中將大腦功能分為自動流程和受控流程兩種。動物所擅長技能的大腦區域負責掌管自動流程及習慣,而只有人類的大腦擁有受控流程,能進行語言表達和顯意識思考。
用騎象人比喻受控流程,大象比喻為自動流程和習慣。在行進的途中,掌握大權的是大象,習慣走老路,可能會因為獎勵停下腳步,也會避開危險事物。而騎象人只能在方向上給出建議,這也只有在不與大象意愿相左時才有效。
因此,想要輕松自如堅定有力的生活,需要努力訓練好大象而不是去說服騎象人。訓練好大象,就是要依靠自發行為抵消主觀意愿和自制力的局限,將后天習得的精準行為融入日常,接受清晰的目標感的支配。
單純依靠自我控制才能堅持的事情,會持續消耗我們的心力和精力。只有把平時需要鋼鐵般意志才能完成事融入本能和習慣,如同汽車的自動駕駛模式一樣,才能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輕松。
理解習慣需要對日常的行為模式進行拆分
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會面臨無法突破的瓶頸。我們通過學習,形成思想范式和認知框架,進而體現在行為模式上,時間久了就成了習慣。
習慣有三個基本部分組成:誘因、慣例和獎勵。誘因是激發行為的動機和針對外在因素的反應,獎勵是慣例行為執行后的激勵,而慣例可以是每天都按同時順序出場的具體行動,也可以是心理和情感的行為模式。
比如,養成跑步的習慣,誘因是想要保持體形苗條、身體健康和他人的督促,慣例就是每天早晨跑5公里,獎勵就是跑后身體蓬勃的活力、對健康的預期和朋友圈的點贊。
在這個習慣中,與大腦連接最緊密的是跑步的動機,而不是跑步本身,健康的體魄和別人的贊可給你帶來愉悅感,幫助你認為這個習慣值得重復做下去,大腦也會因為渴望得到這種獎勵而堅持這種習慣。
一般而言,習慣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關鍵習慣,如運動、思考、閱讀、寫作等行為,屬于人生重要習慣,可以給你帶來綜合提升和進步;
二是輔助習慣,如早起習慣中的喝溫開水、晨起鍛煉、冥想反思等,能給早起這個關鍵習慣予以支持;
三是大象習慣,指的是那些高難險大的任務,不可能一步完成,需要定計劃、分階段、逐步推進的任務,需要一步步推進,從微小習慣改變開始。
從習慣的組成和類型看,想精進和提升自己,原則十分簡單:確定你擅長的領域,明確定位和資源,找到設想的大象習慣,培養相應的關鍵習慣,用每天多1%的努力堅持輔助習慣,從量變到質變,躍遷到更高的層次。
培養習慣要從細微處做起
習慣好比船錨,在日常生活中起著定海神針作用,確保我們在最艱苦的環境、最想放棄的時刻,依然能夠按照價值觀、預定目標支配精力、執行行動。
現實中,很多人是不良習慣的囚徒,這些不良習慣大多是應急性措施,缺乏規劃和思考,更不考慮長期后果。尤其在面臨困難的情況下,人們越容易找回舊日的生存習慣。
美國泳壇名將邁克爾?菲爾普斯號稱飛魚,職業生涯笑傲泳壇,獲得23枚奧運金牌。這源于他從11歲開始每周7天、每天至少5小時的大運動量訓練。周而復始的動作和單一不變的場景,刻畫了菲爾普斯深刻的肌肉記憶和頑強的毅力,他在長期訓練中形成了良好心理和行為模式習慣。
習慣的持久力來源于精力節約的本質意愿和有效自律。我們建立積極習慣就是要抵消主動意愿和自律的局限性,讓習慣成為自發行為,不再需要消耗意志和精力。
積極習慣的養成可以分為四步:
一是了解自己,找出慣常行為。這些慣常行為就是需要改掉的壞習慣。你可以根據前期《時間日志幫你刻畫生命的印記》的時間日志記錄方法,觀察自己哪些習慣需要改變,然后記錄下發生的時間、狀況和心理狀態。從記錄中找到壞習慣發生的模式。
二是確定目標,明確改變習慣的獎賞。要充分認識改正的意義和好習慣的目標,找到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求。下決心改正壞習慣后,就要用一個好習慣去替代。比如,想戒煙,首先需要明確吸煙對身體的害處和戒煙對身體健康的益處,在想要吸煙時,找到另外的替代方式如吃口香糖等去代替。
三是掌控環境,鎖定積極暗示。習慣大多是下意識行為,養成積極習慣要有意識列出各種暗示自己堅持積極習慣的情形。在理想的環境下,好習慣容易去執行,壞習慣則難以執行。如果你想改變“持續檢查郵箱”的習慣,就要設置固定的郵箱檢查時間,并關掉電腦的郵件提醒功能,把手機調成飛行模式,防止郵件的打擾。
四是聚焦重點,精準具體執行計劃。培養積極習慣不僅需要堅定的毅力,還需要詳細具體的計劃。時間、地點、情緒、行為、步驟等因素越明確,執行起來就越容易。比如,為了減肥要控制飲食,要提前規劃每頓飯的內容,詳細記錄攝入食物的熱量,再結合與運動消耗量的比較,每日定時測量記錄進展,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突破舒適區、建立積極習慣的初期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和精力。養成一系列的積極習慣,不要貪多圖快,而是一次只作一項重大改變。太過壓迫自己,則會產生半途而廢的動機,增加放棄的概率。
為治理自己的惰性和破窗心理,還可以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勉勵、監督,一起改變壞習慣。現在微信里有很多早起團、晨讀團,可以通過獎懲機制、定期打卡的方式監督自己養成習慣。當然也可以借助“小日常”、“種子習慣”等手機APP軟件,培養自己的積極習慣。
有人說,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也有人說需要30-60天。
其實,積極習慣的養成,關鍵在于我們真正認識自己,錨定目標,堅持不懈,就會看到成果、體會獎賞,而這種成果和獎賞需要時間的累積、精力的付出,最終會從量變到質變。
當積極改變內化為一種習慣,你就能夠看到今天比昨天精進,明天會比今天更好,這便是習慣帶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