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中,子曰:“君子不器。”君子應博學多才,海納百川,通觀全局,心懷天下,而不應居于一隅,墨守成規。因此,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君子之思不器,則不應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而是善于多方面思考,有自己的思維格局。
縱觀海內外有所作為的名人名士,無一不是勤學好問,博學多識,但又不拘泥于前人的經驗成果,總能突破既定的思維模式,創新思想,形成自己的價值觀。那些民國時期新思想的提出者,那些改革開放時期涌現的先鋒者,那些在競爭激烈的今天走在創新前沿的領導者,誰不是博觀約取、厚積薄發,比別人多想一步、多做一步呢?
近些年網絡技術飛速發展,各種知識、思想的碎片如焰火般齊齊怒放,層出不窮,人們要想獲得信息和知識可謂唾手可得。但顯而易見的是,這些混雜的嗟來之食充斥著我們的思維,已漸漸剝奪了人們自己的思考能力,將自身的發展空間越擠越小。
君子之行不器,則不應拘泥于一技之長,管中窺豹,成為井底之蛙,而是要博學多才,融會貫通。
現在很多人提倡專注自己的專業領域,精益求精,亦或是要有匠人之心,將自己獨特的才華發揮到極致。我認為這些觀點與“君子不器”并不沖突。
青少年正是制定自己人生規劃的重要時期,老師和家長在這方面的教育應當引導他們眼光放得長遠,廣泛涉獵,自己也要將行動和理想結合起來,成為有思想,會因時而變、隨事而制的人才,而不是按部就班,淪為可供使用的器具或工具。
君子之量不器,則不應鼠目寸光、斤斤計較,而是要海納百川、通觀全局,有博大的胸懷。
古人云:“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都是在說,成大事者,必是通透豁達、心懷天下。
從古代的君王,軍隊的將領,到現代國家的領導人,一個團隊的領導者,若是沒有通觀全局的眼界,沒有博大的胸懷,又怎能指點江山、不負眾望?
當然,對大多數人來說,“思不器”和“行不器”已經是較高標準的要求,要想做到“量不器”實在有些理想化。但我們的人生離不開理想,它就像一個標桿、一個燈塔,即使遙不可及,也能指引我們前行的路。
作為普通人,即使沒有遠大的志向,沒有尊貴的身份,也沒有崇高的地位,以“君子不器”為人生信條,對自己來說也有著非凡的意義。天地之大,多姿多彩,勿使自己畫地為牢,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嘗試,多一些豁達,以一個獨立自由的靈魂,笑傲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