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央視春晚,王錚亮演唱了一首《時間都去哪兒了》,這一唱,迅速火遍了大江南北。一時間,這首歌不僅捧紅了王錚亮——這位“快男”出身卻始終不溫不火的歌手,而且成為國內極具代表性的親情類歌曲,似乎大家一提到它,就會引發全民飆淚。這首歌在當年獲獎無數,且被改編為同名舞臺劇,曾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過,同時,大萌子還由此推出了一本書,名為《時間都去哪兒了:我和老爸30年》。
不得不說,這是一首質量上乘的歌曲,不論詞還是曲,都是用心之作。尤其對近年來被網絡“神曲”充斥的樂壇來說,更是難能可貴。和大家一樣,我欣賞,我贊嘆,我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底和音樂才華,但是,我不喜歡這首歌,不喜歡它傳達出來的孝道觀,那一種在我眼里無恥的孝道觀。
為什么說無恥?你難道沒有發現,這首歌字里行間都充滿了哀怨,充滿了不甘?似乎在父母眼里,生兒養女這件事,浪費了他們的寶貴生命,耗盡了他們的大好年華,似乎生兒養女不是他們的分內之事,而是外人強加給他們的任務。你聽,他們“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他們“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一句話,他們很委屈,替自己委屈。從這個角度出發,要我說,這歌聽聽也就罷了,不能研究,一研究就會發現,它哪里感人肺腑,牢騷滿腹還差不多。
我不知道,那些自小在城市長大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怎么樣,他們的父母是怎樣向他們灌輸孝道觀的,我只知道,在我們農村,但凡孩子不聽話,父母最喜歡搬出來的一句話就是——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養大,你現在了不得了,想上天嗎?言辭之間,全是抱怨。聽那語氣,作為父母,似乎“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養大,就站在了高高的領導席上,等著敬煙敬酒,抑或站在了光榮的頒獎臺上,等著敲鑼打鼓為他們佩戴大紅花,再授予個什么“最佳父母獎”之類。在他們的觀念里,有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那就是——我生了你,養了你,你就要仰視我,我是老子,你是小子,你就要服從我。
在中國,究竟要到什么時候,父母們才能明白,生兒養女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生兒養女是你們的自主選擇,沒有人拿刀逼你們生,既然生了,就要養。再說,他是你們創造的生命啊,要知道,在此之前,他是不存在的,你們自作主張就把他帶到了這個世界上,難道不該養?退一步講,你哪怕養條看門狗都要給它口飯吃吧,何況是你的孩子,你的骨血,你身上的肉?作為父母,你們必須清楚,生兒養女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而不是一件高尚的事情,更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或許,這也跟咱們的傳統文化有關系。中國一直以來講究“百善孝為先”,各種詩詞典故,什么“孟母三遷”,什么“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流傳了一代又一代。在我們小的時候,小到還不明白“偉大”什么意思的時候,就開始寫《我的爸爸》《我的媽媽》這樣的命題作文,然后在作文里,天花亂墜地歌頌“偉大的父愛”“偉大的母愛”。我們的教材是這樣編的,我們的老師也是這樣教的。似乎不這樣編不這樣教,孩子長大了就會殺母弒父,就會淪為狼心狗肺的逆子一樣。
不是說不能提倡孝道,孝道當然要提倡,只是要改改方法了。怎么改?從改變父母和子女的關系開始。不要再俯視你的孩子了,蹲下身來,平視他,做他的朋友,推心置腹無話不談的朋友。不要動不動就把孝道擺到臺面上說,不要動不動就提“付出”提“報答”,不要動不動就耳提面命,你們是親子關系,不存在債務關系,這個道理你都不明白?你生養了你的孩子,你無微不至地關懷他,你真誠地傾聽他的心聲,投桃報李,他自然會感念你。讓孝道變得自然而然,變得潤物細無聲,不好嗎?
說回這首歌,它之所以充滿哀怨,歸根結底,是因為中國的父母沒有自己的生活,一輩子就活在孩子身上。這種畸形的親子關系一日不改善,自私的、愚昧的、無恥的孝道觀就會一代代往下沿襲。看看身邊,多少父母把撫養孩子當成終生的事業,似乎孩子工作了,結婚了,生娃了,自己的一輩子就了結了,剩下來的日月,不過是一步步走向死亡。而事實上,孩子有孩子的生活,他們不可能天天陪著你,長此以往,怎會不哀怨?每次看到網上報道所謂“空巢老人的寂寞生活”,我心里就不平,似乎所有的罪責都在孩子身上,你就不能給自己找點事做?你就不能培養點興趣出來?不說高雅如繪畫、書法,你就算去跳個廣場舞打打麻將,那也算一種娛樂呀。你要知道,空巢之所以空,不是鳥飛了,不是孩子走了,而是你心里空,你沒有精神生活。好端端一個人,只是軀體在活著,內心成了空殼,能不空嗎?
時間都去哪兒了?去美好回憶里了。不要否認,你生兒養女的每一天,兒女都給你帶來了快樂,意想不到的快樂,那種看著一個新生命漸漸成長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回報。父母們,與其哀嘆時間都去哪兒了,不如想想生活都去哪兒了,找回自己,去過自己的生活。當有一天,你意識到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各自獨立而又不可分割,也就無需再談孝道了。
是的,愿孝道不再成其為孝道,愿孝道不再成為一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