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爾頓·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曾經說過, 好多人,
甚至那些受過長期專業訓練的經濟學家, 也只記得一些技術上的
東西, 而沒有掌握經濟學的精髓。 就像一個人背誦了好多樂譜,
卻從沒聽過音樂一樣。
這里首先講的, 不是術語、 圖表、 概念, 而是故事,是真實的例子, 它們會告訴你經濟學基本的方法論。
真實世界| 經濟學的視角
第001講 | 戰俘營里的經濟組織
**經濟規律在哪里都起作用, 哪怕是在戰俘營里面都起作用。 **
《戰俘營里的經濟組織》 (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a P. O. W. Camp,1945) 。-----作者雷德福(R. A. Radford)
戰俘營里的經濟活動肯定不是市場經濟, 但里面人們的行為、 發生的事情, 就不遵循經濟規律了嗎?
雷德福在這篇文章里詳細描述了戰俘營里的各種經濟現象、 經濟組織和有趣的事情, 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雷德福說:
“事實上, 一個戰俘物質享受水平的顯著提高, 不是依靠自身攫取生活必需品的能力, 而是通過商品和服務交換得以實現的。 ”
哪怕物質的總量不發生變化,只要人與人之間能夠進行交易, 幸福就能夠無中生有。
有交易就有價格, 有價格就有價格波動。
在戰俘營里, 面包由紅十字會提供, 一個星期兩次, 星期一和星期
四早上每人發一份面包。 拿了這份面包以后, 每個人都要保存好慢慢
吃, 下次發面包得等三四天。
這樣, 戰俘營里的面包價格就會發生周期性的變化。 發面包的前
夜, 也就是星期天、 星期三的晚上, 大多數人都把面包吃光了, 面包價
格會達到高峰, 交易的價格比平時需要多一根香煙。 如果有人堅持在星
期天、 星期三的晚上不吃面包, 他就肯定能賺到一根香煙。 當然, 到了
發放面包的當天, 面包價格就會回落.
正是這種價格的波動,為很多"商人"創造了機會
有了交易就會產生對貨幣的需求
有了貨幣, 就有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只要有貨幣, 就會有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現象。
第002講 | 馬糞爭奪案
看上去是個公正的規則, 但它背后其實是有效率的考量的
人們談到公平與效率時, 總會說要么是公平優先, 要么是效率優
先, 二者此消彼長、 互相對立。 每當聽到人們這么說時, 我就會想起
100多年前發生在美國的一個真實案例:馬糞爭奪案(Thomas Haslem
v.William A. Lockwood, 1871 ) 。
鼓勵創造財富, 還是鼓勵對財富做標記
鼓勵人們創造財富, 社會才會越來越好
公正背后是效率考量
尊重別人的財富, 不能見獵心起, 不能順手牽羊, 這是一種普世的
公正觀, 每位負責任的家長都會向子女傳授這種觀念。 但在這種公正觀
背后, 卻是效率的考量——保護產權的努力是會消耗資源的, 這種消耗
越大, 資源的凈值就越低; 社會的道德規范, 越是能夠幫助降低這種消
耗, 社會財富的積累就越多。
當我們討論公正的問題時, 背后的含義往往是: 這是符合效率標準
的。 往往是那些讓社會里每個人都有積極性去積累財富的規則, 或者那
些讓社會能夠健康發展的規則, 才是公正的規則。 也就是說, 因為有
效, 所以公平.
當別人在討論到底是公平重要, 還是效率重要的時候, 學過經濟學
的人明白, 公平背后往往是效率的考量, 不是單個人效率的考量, 而是
整體社會長遠發展的效率的考量。 公平和效率, 往往是一枚硬幣的兩
面.
第003講 | 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比較和選擇的學問. 是否能看見那些看不見的東西, 是一個人有沒有受過好的經濟學訓練的重要標志。
一個人要做出正確的選擇,
首先要把比較的東西拿出來, 放在天平兩邊去比對。 而經濟學要教給大
家的是, 在比較的時候不僅要看見那些看得見的東西, 也要看見那些看
不見的東西。
《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What Is Seen and What Is Not Seen, 1848)------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Frédéric Bastiat) 100多年前寫的
巴斯夏在文章開頭就斬釘截鐵地說, 好經濟學家與壞經濟學家的區
別只有一點, 壞經濟學家只能看見可以看得見的后果, 而好經濟學家卻
能同時權衡可以看得見的后果和通過推測得到的后果。
- 破窗理論的故事
- 破窗理論變種之一: 國家發展
- 破窗理論變種之二: 工人就業
- 破窗理論變種之三: 節省物資
任何事情的考慮需要兩方面,如果這樣會怎樣....如果反面又會怎樣...
- 看見看不見的東西要靠想象力
并不是說凡是看不見的都比看得見的重要。 而是說, 每當我們做決策的時候, 還要充分考慮那些暫時還看不見的, 甚至是永遠也看不見的因素。
第004講 | 區分愿望與結果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個人如何致富、 國家如何富強的學問。
經濟學家關心的是,那些出于良好的愿望而制定的經濟政策,會產
生哪些有害的后果。經濟學與自然科學相通的地方就在于,它研究的是
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經濟學關心的是事與愿違的現象,
而不是事與愿符的現象。
現代經濟學始于《國富論》的作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 , 而《國富論》 的全名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 1776) 。
為什么以前的學問不叫經濟學? 經濟學與過去那些研究相比,究竟有哪些不同呢?
二者的區別有很多, 其中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 以前的很多學問研
究的是“事與愿符”的規律, 而經濟學研究的是“事與愿違”的規律。
- 美好愿望不一定帶來美好結果
要產生好的結果, 就要懷有美好的愿望, 同時讓那些懷有美好愿望的人多
干事。
- 壞人干壞事的影響其實有限
哲學家康德曾說: “愿上帝保佑我們免受友人的攻擊——要是攻擊
來自敵人, 我們倒能設法自衛。 ”
- 好人好心不一定干好事
經濟學要研究的, 不是“好人做好事、 壞人做壞事”的問題, 而是研
究那些事與愿違的現象。 它要問的是, 為什么有時候好心會辦壞事?
- 政府立法不是解決問題的終點
人性觀| 人是理性和自私的嗎
第005講 | 不確定性、 進化與經濟理論
經濟學關心的是存活的條件。也就是說,經濟學研究的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人
能夠存活下來,而如果條件發生了改變,人們存活的情況又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不確定性、 進化和經濟理論》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1950)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一位年輕教授阿曼·阿爾欽
(Armen Alchian)
- 兩大經濟學家的理性之爭
一位經濟學家叫理查德·萊斯特(RichardLester):企業家
在決策的時候, 并沒有完全根據經濟學家所說的最優化原則去做。另一位經濟學家弗里茲·馬克盧普(Fritz Machlup) 則為經濟學做了
辯護。 他說, 每個人在做決策時, 雖然未必懂經濟學, 也沒有拿著計算
器計算, 但是在不知不覺中, 其行為已經符合了經濟學的假設, 符合最
大化原理了
那么每個人做決定的時候, 到底有沒有進行精確的計算, 是不是符合理性人利益最優化的原則呢?
- 年輕教授撥開云霧見真容
- 萬物存活看條件, 和理性與否無關
阿爾欽說:
人究竟是否理性, 這個問題不重要。首先, 世界是充滿不確定性的, 從統計學的觀點看, 只要存在不確定性, 人們就沒辦法算出所謂的最優解, 頂多只有一個最優的概率區間。
經濟學關心的是存活的條件: 一個人, 一個組織, 甚至
一個制度, 是如何存活下來的, 需要什么條件才能夠存活下來。 這些跟
人是不是理性的沒有關系。
- 游戲規則決定勝負概率
識時務隨大流和特立獨行, 這兩種不同的風格, 哪一種成功的機會
更大?
成功的機會來自于游戲的規則
第006講 | 亞當·斯密的人性觀
人性自私, 同時具有同情心和愛心
斯密的第一個觀點是:人是自私的,那些完全不自私的人,連自己都不愛的人, 自暴自棄的人, 在社會上是不會受到尊重的。
斯密緊接著說了第二個觀點:人不僅僅是自私的,同時還具有同情心,也就是有一種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人們把自己認為的別人是否幸福,當作自己是否幸福的一部分: 你幸福,我幸福;你痛苦,我也感到痛苦。這是一種天生的能力,叫“同情心”,人人都有。人有同情心,也就是有愛心。
斯密的第三個觀點是:“人的同情心是隨著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拉遠而急速減弱的。 ”
僅靠愛心不夠, 陌生人互助需要市場協調
每個人的愛心都極為有限, 而他們又時刻需要別人的幫助, 在這種
情況下,人們該怎么辦呢?答案是依靠市場。市場是一個陌生人跟陌生
人打交道的地方, 是一個陌生人服務陌生人的地方。
“我們的晚餐,并非來自屠戶、釀酒商或面包師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自利的打算。 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 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 而說對他們有利。”
人際互動二分法: 小圈子靠愛心, 大世界靠市場
小圈子靠愛心、 講同情, 而大世界靠市場、 講規則。
斯密的重要建議是: 不要搞混了, 不要在家庭、 朋友圈里斤斤計較, 過分講究市場規則, 也不要在市場上強求陌生人表現出不切實際的愛心。
第007講 | 鉛筆的故事
市場力量造就鉛筆神話
《我,鉛筆的故事》(I, Pencil, 1958)。---倫納德·里德(Leonard E.Read)
這篇文章簡明扼要,令人信服地、有力地闡明了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在沒有強制的情況下合作的可能性——的含義。
第008講 | 商業是最大的慈善
市場和慈善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 二者之間的力量對比又如何呢?
- 世界銀行的失敗扶貧史
- 哈利·波特的商業奇跡
四大原因讓行善扶貧難見成效
- 缺乏反饋機制。 最重要的一點, 是市場有很好的反饋機制, 而扶貧行善則沒有
- 委托代理問題。 許多負責行善的人, 由于花的不是自己的錢, 認真程度就會大打折扣
- 所托非人問題。 有很多地區的貧困,恰恰是由當地政府造成的,而國際扶貧機構卻把錢交給這些造成貧困的政府。
- 養懶漢效應。 持續的扶貧會造成人們的依賴和惰性, 人們不愿意自己去努力, 也不愿意再去嘗試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