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王蒙說過這樣的話:
有時候,藝術家和瘋子是從相似或相同的條件下產生的。比如像發酵,發酵可以有醋,也有茅臺酒,也有大糞。藝術家是茅臺酒,瘋子則是大糞。
我并非不同意這種說法,不過我有興趣引出更多的可能性。我相信場論和弧形彎曲,我相信斯賓諾莎和愛因斯坦,我不相信任何一面倒的認識論;所以,我想用下面的方法討論王蒙的這段出色的比喻。
我引一個故事。一個瘋子以要飯要小錢舔盤底兒為生,常有人圍觀他。一個圍觀的人滿懷幽默地說:“瘋子,你行個禮,我給你二分錢。”瘋子想也不想回答一句:“我再行個禮,你還給我二分錢嗎?”
這個回答有幾個層次呢?最表面的層次,十足的傻話。他聽不出別人的侮辱,還以為有便宜好占呢,大概多數圍觀者都作如是理解。
多數人對這句話都停留在最表面化的理解層次上。也有另外的認識:瘋子不奉行通行的價值觀念,實惠代替了受辱,人又回到卑下的動物性階段。多行幾個禮算什么?又不是白行。反正他已經沒了正常人的尊嚴,那么正常的榮辱意識對他來說也就是奢侈品,他顧不上這些了。這是第二個層次。
那么馬上就有了第三個層次。中國古來就是禮儀之邦,禮多人不怪是一句傳諸久遠的箴言。那么瘋子的主動行禮就有了象征意味。他是炎黃子孫:多禮已經成了他和他的同胞的慣性動作。以禮求索本來是幾千年的民族傳統了,他求的只是二分錢,過分了嗎?所以笑他的同胞該先笑自己。他一點也不可笑。正如魯迅先生舉例,車夫偷錢包被抓人們大驚小怪,財主有錢人大把撈錢倒好像名正言順了。
第四個層次想涉及現代哲學。哲學家加繆也是個大文豪,他在一個神話中發現了問題。西緒弗斯犯了天條,上帝罰他推石上山,山坡又將他推上的石塊滾回到山下。再推,再滾……這個過程無限重復,成了惡性循環。加繆借這個方法抽象了人類生活。起床,早飯,上班,午飯,上班,晚飯,睡覺。這個過程一個長壽的人重復兩萬次,加繆說,這樣做本來沒有什么,怕的是意識到這種重復;意識到了,還要去重復,這豈不荒誕?
其實類似的故事中國也有—吳剛砍桂樹的傳說。那桂樹是棵魔樹,砍下一塊立即長合。所以吳剛也要不停地砍下去,像那個外國傻瓜瘋子西緒弗斯一樣。另一個哲人卡夫卡,他發現了人生不過是一場沒完沒了的糾纏。你總是認為自己就要接近或達到某個目標,于是你莫名其妙地陷進了糾纏,卡夫卡稱之為入彀。結果無益輾轉一世,你最終發現你既沒得到又沒失去,從哪兒來又回哪兒去,來去都是赤條條一個人。
兩位西域哲人通古博今,大量閱讀,以巨大的思考力洞察了人類生活的究竟。他們講的都是二十世紀人們最熱衷的話題:異化。如果武斷一點,包含在廣義異化中的,可以說是全數人類。
不,我的瘋子和他的這句箴言是例外。他沒有履歷表,甚至沒有姓氏,然而他的這句話才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圈套。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句話可以一字不動,無限問下去?只要對方敢說那個膽大包天的“給”字。
第二次問是在已經得到二分錢的基礎上,第一千次問是在已經得到十九元九角八分的基礎上。自然可以有一百萬次問,還可以更多。它的力量來自這句話本身,因為它背離了全部概念的和邏輯的法則。這句話把瘋子本人導入了自在境界,而這正是加繆和卡夫卡苦求而不得的。自愿進入糾纏的結果最終解脫了自身。瘋人和哲人的比較,很像中國哲學的道和禪宗。道講無為,無為而為,無為而治;道講無,無中生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這是一條直線。而禪宗講知,講修,講達悟,講涅槃;這其實是講以有為來求無為,知修悟都是為,是達到無為境界—涅槃—的過程。殊途同歸。瘋子的直線思維一下指向了……(原諒我沒有找到恰當的賓語—一目標?極致?虛無?我覺得沒有哪個詞匯合適)。而這個過程對哲人就比較艱苦了。
下面分析第五個層次。也就是看效果。表面上瘋子沒有對他人的侮辱有任何反抗表示,他似乎逆來順受。侮辱他的人得逞了??墒侨绻麑υ捓^續,瘋子一直問下去,仍然只是不做任何反抗地重復,那么總有那個聰明人冒汗告饒的時候。這一點我在上面已經分析過。這時勝者就不再是勝者,勝敗的觀念在不知不覺中變了。侮辱人者成了受辱的一方,受辱的瘋子則成了最后的勝利者。瘋子的話的彈性首先在于它是瘋話,其次它沒有功利(其實是超越了功利)。他的勝利是在無為中得到的,正是實在意義上的無為而為。而且從最初的愿望分析,他無意戰勝對方,更無意為了戰勝對方有所行動。他的最終勝利在最初的一瞬已經是不可逆轉的了。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勝者,才可能永遠是勝者。
說到這里,話題似乎又轉回到原來開始的地方。我這樣探討一句瘋話,不是要證明瘋子比哲人更高明,不是證明瘋子走的才是認識過程的捷徑。有一定物理學基礎的人都知道,巨大的速度會使任何直線產生向性彎曲。我深信泛原子論關于宇宙是原子結構的假想,天體運行的速度極其巨大,因而可以認定任何絕對意義的直線都是不存在的。只有弧線,所以沒有所謂捷徑。捷徑不過是時間的把戲,是不同時間上的空間位置移動。
文/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