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讓他們說話
1.有些新手作家常常犯錯誤,把對話寫成一個合乎邏輯的信息交換。如果記錄生活中的任何一個對話,我們就會發現它實際上非常混亂,我們時常打斷自己和對方的對話,而且經常話說一半就不說了。
如果作者能夠以一個旁觀者的態度去觀察、記錄人物所說的話,就能避免對話過于精確的問題。當然,這建立在對人物性格與經歷的深入了解之上。
2.安妮·普魯:在酒吧和咖啡店排隊結賬的時候,我留心聽當地人說話時獨特的發音和節奏、生動的表達和枯燥的日常對話。
研究戲劇的對話特別有幫助:它不像電影、電視或小說,可以用動作來表達思想,戲劇主要是通過對話來表達。
想要寫出富有真實性的對話,留意生活中的人們是如何交流的,以及注意文學作品中人物對話的特點。
3.越了解自己的人物,你就越容易知道他們會說什么、怎么說。這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年齡、教育水平、工作經歷、他們是否在試圖說服別人相信自己的社會地位、他們的種族和價值觀,以及很多其他因素。
一個真實的人的思想、行為會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響,不妨編制一個人物履歷表,每次需要塑造出一個新的人物時嘗試把履歷表填寫完成,而后再借助履歷表去了解他或她。
4.利用對話彰顯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方式之一是發揮潛臺詞的作用,說出的話和未說出的話之間、和實際行為的反差更能讓人有所深思。例如自己買了一輛車,有人說,“這輛小車多實用啊!我真羨慕那些買車只考慮實用性的人。”看似是恭維,實際卻在鄙視這輛車難看。
第十一章? 故事交給他們了!
1.雷·布拉德伯:讓人物替你做事是創作出好故事的關鍵。
2.阿倫·格加納斯:二十余年創作生涯的部分樂趣就是當我坐在這里的時候,我似乎是一個人坐在這里,但事實上,有六十幾個人陪著我。他們就是我創作的人物,如果精確點兒說,也是我發現的人物,因為他們在我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他們一直在那兒,等著我傾聽。
3.托妮·莫里森:我掌控著他們(人物)。他們都是我精心想象的產物。我感覺自己熟悉他們的一切,甚至包括哪些沒有寫出來的內容,比如他們怎么梳頭發。他們像幽靈一樣,只顧自己,只對自己感興趣。所以你不能讓他們讓你寫書。
故事是由作者來寫,還是交給人物來完成,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作家(如1,2)構思出的人物活靈活現,具有很強的生命力,這時如果寫作者強迫人物去做某件事情,而人物(在作者的心中)卻表現出了抗拒的傾向,那就把故事交給人物,作者負責記錄吧。
有的作家(如3)同樣精心構思出了自己的人物,但人物的行為仍在掌控之中,這時寫故事的任務還要作家扛起。
但不管把故事交給誰,優秀的作家的共同點都是對自己的人物做到細致入微的了解。做不到這一點,人物難免就是一具空殼。
第十二章? 背景:在哪里?什么時候?
1.背景包括故事發生的日期、月份、季節和年份,天氣、歷史或當前事件的影響,自然環境,以及房間裝潢這樣的細節。
2.如果可能的話,讓讀者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來感受背景。有時候,也可以通過味覺來感受。
3.幾百年前,小說家常常特別詳細地描述故事背景,而現在的背景描寫則非常簡練…現在的挑戰是要發現大家不知道的細節,但描寫又不能太瑣碎。
《巴黎圣母院》、《復活》、《高老頭》里面正如摘抄所說的那樣,背景描寫可謂長篇累牘,當時讀起來簡直昏昏欲睡。
豐富的影視劇作品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前人難以感受到的視覺體驗,提到群山,生活在平原的人們想到了《西風烈》中戈壁灘遠方連綿起伏的山巒;說起法院,即使沒有打過官司,也會讓人回想起《肖申克的救贖》中律師、法官、陪審團的各自神態表現。
因此,如今的背景描寫要一語中的,起到對環境描寫的畫龍點睛般的作用,否則讀者會很快因為沒有情節與沖突而失去興趣。
總結:
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要從認識這個人物開始,認識、了解、熟悉人物后再將其用文字展現出來。
有個認識人物的好方法,是在不同的場合問問“他會怎么做?”
其他的關于人物的重要背景包括人物的欲求是什么?ta的地位如何?用什么方式對話?活動的場景是怎樣的?
其實也就是在動筆前想清楚who、where、when、why、how。
但當作者對人物已經了解到他們能自行活動時,就把故事的發展交給人物吧。
相關閱讀:《創意寫作大師課》第二部分 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