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二十:投資的剛需是避險
想賺錢,就要有膽識,就要有冒險精神!
這是我聽得比較普遍的一個關于賺錢的“大道理”,身邊的小伙伴都認為這個“大道理”是多么的正確,對它深信不疑。
而那些對金錢渴望的人來說,前赴后繼地去創業、去炒股、去賭博,向“冒險”而生,就是為了賺大錢。特別這些人會以“改革開放初的下海大軍 ”作為例子,向人闡釋了——想賺錢,就要有冒險精神。然而這種在當年貌似“簡單粗暴”的做生意手段在現代這個時代是“舉步維艱”,從本質來看,當時的經濟和政治環境都偏向于簡單,顯得其實風險并不那么的大。而反觀現在時代,給大家的最大的感覺是“知識型”、“專業型”和“技術型”等,如果僅僅靠協調、管理能力來推動創業其實比較艱難的。當然簡單粗暴的方式去做一些生意還是可以的,但并不叫“創業”,僅僅是生意或者創造一個解決“生計”的機會罷了。
我們這個時代更注重的是“知識型”、“專業型”和“技術型”,意味著這些知識、專業和技術等是存在一定的門檻,而且門檻并不是一點點,那些“馬上 ”、“立刻”、“快速”習得的想法是不可能再存活,那么對于一般人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難度,由于不專業、沒能力和沒技術,從而讓一般人覺得風險很大(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
而在真正去做這件事情或者解決這個問題的行動者來說,他們有理性的思路和足夠的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解決遇到問題所帶來的風險。解決問題過程就是一個避險的過程。而觀察者和行動者的理解很可能非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例如在運作管理當中會遇到人員緊缺的問題,其實可能將會面臨一個產能下降無法按時交付產品的風險。而行動者要解決人員緊缺的問題,也就是避險。但觀察者往往會覺得,這里多大風險,假設沒有能夠按時交付,成本都虧掉了。
我們來看其他高風險的行為,例如投資股票,股票的風險不言而喻。那些股票的大牛會在股票價格很低的時候買入大量,之后再大漲后賣出。甚至有一種股票操作是不管是股價漲跌都會買進,在觀察者或者一般人眼中都會感覺到大牛們為什么會這樣操作股票呢?都會認為大牛是敢冒風險的人。其實股票大牛僅僅只是做避險
可以想象到,不少人會認為無論是創業還是投資股票的人都是在冒著風險,并有著巨大的風險。但在行動者眼中,行動者的所有注意力都在放如何避險上,而不是如何冒險上。為什么會這樣的差異呢?
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別人冒著巨大的風險去創業去打拼,更多是因為我們不懂和不了解別人所做的事情而已,別人已是該領域的專家,他們有意識地保持自己資本安全的前提下,在可控的成本下(抗風險的能力),進行自己熟悉領域的事情。在我們的眼中的“冒險”,而在別人眼中是“避險”。和之前所說“資本”概念有一定相關之處,所以資本為負或超出自己抗風險能力的時候進行投資,只有那些笨蛋(表現型人格的人?)才會去真的去冒險,這種行為更多的是賭徒行為。
當我們意識到將存在巨大風險的時候,通常是我們無法把控這件事情,意味著我們沒有這方面的能力或能力不足,這時候我們應該要正視我們能力上的缺陷,從而提高該領域的能力。但不少人感知到風險,不正視自己能力不足,而是賭一把,最后腦子一熱,就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硬生生地向風險沖去,這是一場賭博行為,勝負只能看概率,多少有點“任人宰割”的即時感。
如何做到避險而不冒險?那就是需要我們鍛煉自己的“抗風險能力”(或避險能力),我們去深入研究之后進行實踐,而實踐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遵循自己的抗風險能力而實踐,而不會是將自己的“所有”都搭進去!畢竟如果一旦超過自己的抗風險能力,意味著我們對該事的認知、決定和行為往往是缺乏理性,從而面臨巨大風險。
那么,由上面可以得知:知識、能力、技術和資金的積累過程就是增強自己抗風險能力的過程,抗風險能力也可以理解為“避險能力”。關于知識、能力、技能和資金是如何積累,我們在這里就不再談論,有興趣的可以看之前的文章。再加上“資本”的關于投資的思想方法論,其實已經有足夠的認知,知道如何去進行投資和投資自己。
以上能力的積累和鍛煉,并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長期實踐。在得知我們投資并不是去冒險,而是避險,得知避險需要更多的專業度來提高自身抗風險能力,得知能力的習得更多源于積累,那么,你也知道了現在要活在當下還是活在未來,是將注意力投放在“短期需求”還是投放在“長期需求”,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