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子?
早上看到一篇文章,《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北大教授徐凱文寫的,他做過一個統計,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
北大是絕大多數高考生可望而不可及的至高點,北大學生普遍被認為是人生贏家,可是為什么這些頂尖優秀的人中,會有這么多人厭惡學習或者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呢?
把時間點往前推,是中考。中考完,有多少孩子覺得空虛無聊,又有多少孩子會重新沉迷游戲?會感覺生活沒有意思?
有人說,這是時代空心病。“空心病”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說的是因“價值觀缺陷所致的心理障礙”,核心的問題是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
很多人會問,孩子怎么了?孩子吃穿不愁,物質優裕,他們還會感覺缺乏意義感價值感?
二 父母為什么要成為父母
今天我要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作為父母,養育一個孩子,傾盡心力,勞心費神,又是為了什么呢?父母的價值意義又在哪里呢?
問一個比較弱智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要成為父母呢?
有人會說,結婚生育,是社會約定俗成的、理所應當的,這個還用問為什么嗎?
也有人會說,為了不被別人的口水淹沒,人長大了不就是要結婚成家,生孩子的嗎?不結婚不生孩子,走出去別人會指指點點的。
更高大上一點的,是為了人生過得更完整,因為有孩子會讓一生更加完整和有意義。
為了社會的繁衍、人類的延續啊!
…………
三 教育的階層和模式
越來越多的底層家庭的孩子放棄高中、大學,直接選擇技工學校,學門手藝和技術;5%的上層家庭根本不玩中國高考游戲,出國接受最優質的教育是他們從幼兒園就開始瞄準的目標;對教育最抓狂和焦慮就是不上不下的中間階層,他們對于教育最為抓狂和焦慮。
很多人對現在的教育體制詬病多多:唯分數論,制度隨意,不公平現象、教育資源不均衡等等,每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來批判,所以,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樣的問題。
但是,不可否認,高考是盡可能公平的選拔模式,是下層階級向上流動的主要渠道,我們只有面對、適應。
這里討論的,是大多中間階段的父母與孩子。
現在的孩子累,家長更累。孩子六點到校,父母五點就要起床,準備早飯,洗漱、送孩子;晚上十點放學,家長比孩子睡得更晚。很多父母為了孩子舍棄舒適的家,在學校旁租了“老破小”陪讀;
家長舍不得自己吃好的穿好的,卻給孩子買最貴的最好的,只為了孩子不要在學校給比下去;
為了陪讀,放棄工作升遷機會、暫停紅火的生意,只要孩子安心學習;
父母為孩子付出十幾年的時間、心力,最后化為高考分數,成為一個逗號,從此,父母只能看著孩子的背影,漸漸追不上孩子的步伐。
等操心完孩子的工作、婚姻、孫輩,似乎,父母的一生,也要結束了……
所以,到這里,父母為孩子付出的這些,都是為了什么呢?又有什么意義呢?
四 被忽視邊緣化了的心理健康
孩子不管身體還是心理出現明顯的健康問題,父母會說,只要健康,分數什么都不重要。
可是大多數時候,孩子看上去一切正常,而他卻在發呆、玩樂、看電視、打游戲,你會不會馬上變臉獅吼:看看你,一直在玩,不知道好好學習!
事實上,孩子也許在思考人生價值和意義,也許正在深受焦慮抑郁困擾,也許正在懷疑人生,他會心想,哼,你們,都只知道學習、分數!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們的價值和奮斗的意義是賺錢,我們認為能夠掙到錢就是成功,就是人生贏家,但是現在很多孩子已經不需要了,因為他們不缺錢,父母已經為他們準備好一切。
他們需要重新去尋找定義人生的意義和成就感,在高考前,是分數、好學生、乖孩子、旁人的贊許,高考后呢?
孩子患了“空心病”,父母呢,是不是也一樣?
孩子不知道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父母有嗎?父母有沒有思考過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有沒有思考過教育孩子的價值與意義?
經常聽到教育專家會說一句話:如果孩子出了問題,大概家庭和老師都有問題,孩子本身是不會有問題的。
很多時候,我們中的大部分都會對此嗤之以鼻,什么“磚家”,什么“狗屁理論”,孩子的問題是他自己的,為什么非要都怪罪到父母老師身上呢?
表面看上去,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可是深入骨髓、本質,的確是父母老師社會的的問題:原生家庭影響,父母對于工作的態度、生活方式、金錢觀價值觀世界觀、日常言行、為人處事,老師的教學方法、對分數的態度、對矛盾、問題的處理方式,社會的輿論、焦點、法律法規……所有這些,都會像海綿周圍的水分一樣,被吸收被滲透,每個孩子的周圍都是不一樣的,獨一無二的,所以每個孩子各各不同。
很多孩子有心理上的困惑和問題,可是父母常常會忽略、甚至蔑視,“小屁孩”,什么心理、什么“健康”?
等到問題嚴重,那就已經追悔莫及了。
五父母對孩子的心理支持
中考后,兒子在第一時間得知分數后,他的反應是“完了,炸了。”他的目標實現不了了,他的面子沒處放了。
昨天聽到他同學媽媽說,得知分數的那天,他不愿意出去一起吃飯,說在家點外賣吧,這么多人,面子都沒處放了。
其實,他們的分數都不差,只是沒達到自己的期望值而已。
感同身受,淚眼汪汪,感慨孩子的辛苦、失望、困惑、難過。
面對成績,他們的第一反應都是面子,面子沒處放了,一直以來被人贊許、期望,自認為唾手可得、夢寐以求的好分數、好學校,在成績出來的那一刻,破碎、消失,相信那個瞬間,孩子是絕望的痛苦的。
除了面子,他們會不會想到,過去三年的辛苦、努力,意義何在,它會把他們帶到新的平臺,給他們的未來三年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和益處?
這些,才是我們父母應該關心和引導的。
你有沒有問過孩子:“你覺得人生的意義的什么,人活著是為了什么,你對未來有什么目標,你認為的人活著的價值是什么?”
我問過,兒子說:“我不知道。”
我說:“沒關系,你可以從現在開始思考這些問題。”
我們是不是可以提早一些,給孩子一個內心的支柱,多些生命的意義教育,多些關于人生關于價值的思考、早日形成影響他一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呢。
同樣的,我們還要由人及己,問問自己內心:有沒有被孩子綁架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活重心百分八十以上是孩子?自己有沒有心理支柱,有沒有一個空間,有沒有去關注自己的需求,發展自己的愛好,過好自己的生活呢?
六 父母自身的完善與強大
高考結束,很多父母夢寐以求的終點終于來到,最后卻發現,后面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輕松,等成績、填志愿、適應與孩子分離的焦慮擔憂、大學生活、工作婚戀……
中考結束,父母僅僅放松幾天,等成績、分數線塵埃落定,馬上又會繃緊神經,盯著孩子看書、銜接、課外培訓,為三年后的目標——985、211還是普通大學繼續跟孩子斗智斗勇。
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孩子一樣,家長亦如此。
我們父母好好想一想:我現在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我的價值觀意義觀是什么,當褪去所有標簽:不是誰的妻子(丈夫),不是誰的子女,不是誰的父母,不是某某公司員工,不是誰的朋友,那么——我是誰?我是個什么樣的人?
我們有沒有“自己”的存在感呢?我們有沒有目標,有沒有內心篤定,有沒有自己的生活邏輯,有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意義所在。
宇宙很大,人很渺小,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就知道,一定會離開,那么在這個有限的時間段里,去掉需要人照顧的幼年和老年,我們能“蹦跶”的日子里,我們該做些什么?
人從生下來開始,就在向終點邁進,只是,我們都諱莫如深,不想看到終點,甚至不去想它,我們都以為,越不想它,它就會越晚到來。
當一個人,依稀可見,五年后、十年后、二十年后,那個固定的點,是他一定的終點,我相信,只要意識到這個事實的存在,一定會對他現在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作為父母,要讓孩子了解知曉那個終點的存在,也許這樣,孩子才能在將來的生活中,更有擠壓性,更有主動性,更加愿意奮斗努力,更能咬牙堅持,更有成就感幸福感,他們能夠健康快樂地過好這一生,相信那是很多為人父母對孩子的終極期望。
結語
理想與現實——思考人生、領略意義,到達云端;回到現實,入得廚房,煎炒烹炸;進得書房,橫眉怒目:去看書,去運動,去干活!